日前,《法治日报》针对心理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展开报道,引起不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患者需要心理治疗,却难以承担高昂费用,“一次挂号加治疗就要上千元,如果长期治疗,家里根本负担不起”。对此,有声音呼吁:心理治疗费用应该纳入医保,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我国心理咨询行业方兴未艾,仍然存在部分乱象。一方面,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很大,公立医院的医生很难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但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各种“心理咨询机构”却良莠不齐,在没有专业资格证书认证的环境下,一些人没有做咨询的能力,却也想在这个行业里赚“快钱”,骗人不说,还耽误了不少患者的病情。此外,一些正规医疗机构的心理咨询费用也相对高昂,使得一些患者因此不敢去看诊,只能去收费较低却未必靠谱的私人咨询机构“碰运气”。还有一些人打着“心理治疗”的幌子,干的却是封建迷信的生意,骗了患者的钱,也不可能治好患者的病。

从患者利益出发,如果能将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的确能帮助很多人减少压力。此前,江苏省已经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据了解,江苏省医疗保障局在2022年10月18日印发通知,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自2022年11月1日起执行。根据相关规定,虽然不同类别医院的医保支付标准不同,但个人先行支付比例为20%,实际收费超过医保支付标准以上的部分由患者负担。而广东省医保也从2021年8月起报销心理治疗项目,“三级医院每次报销200元,二级医院每次报销180元,一级医院每次报销160元”——虽然报销的比例和金额不算很大,但对不少患者来说,仍是雪中送炭的惠民之策。

将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各界,特别是患者家属对心理疾病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总有一些人认为心理疾病不算病,不能跟生理疾病相提并论,甚至质疑、蔑视身边患者的心理问题,其中一些人可能是患者本来最信任的亲属。一些患者,特别是青少年患者,在出现心理疾病苗头的时候,可能因为家人的漠视导致病情加重,错过了寻医问药的最佳时机。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有助于树立“心理疾病也是病”的正确观念,对社会形成正面引导。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要将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依然存在现实难度。目前,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的心理专家数量偏少,而且心理治疗不能全靠用药和医疗技术,医生的个人专业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治疗的结果。此外,心理疾病要想完全康复并不容易,可能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在什么时候结束治疗,在哪个阶段花费多少费用,都很难被精准量化。医保是一项全民社会保障事业,其支出必须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这些事情不解决,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的问题,也就很难得到妥善化解。

令人欣慰的是,江苏、广东等地有关部门的做法,已经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相信随着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医保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我们能看到更多地方拿出优惠政策,为心理疾患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