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5年,周而复率团访问日本期间,因去了靖国神社归国后受到了处分,原因之一是“丧失气节,有损国家尊严”

而有些媒体则据此做出了不实宣传,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周而复一度“状告两大杂志社”,闹得沸沸扬扬。

直到“访日”一事16年后,中纪委为其平反,1985年的事情才有了定论。

周而复有着哪些故事?他为何参观靖国神社?又如何激起如此大的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了不起的作家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作家“周而复”这个名字,是同矛盾、巴人等人摆在一起的。

他在文学方面非常敏锐,能清晰感受到典型环境与人物的魅力,并用文字将其巧妙复刻,让人从他的故事中领略其风采。

周而复出生于1914年,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有着较为扎实的文学基础。

后来去光华大学学习,一边参加革命运动一边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文学丛报》、《夜行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行集》虽是周而复首部作品,却得到了郭沫若盛赞,他在序中写道:

“这是一张忧愤的时代像!”

早年间,周而闻还参与过秧歌剧的创作,而真正让他走入大众视野的,还是《上海的早晨》《长城万里图》等文学名篇。

这些名篇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革命生活中观察、总结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抵达延安后,周而闻在参与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收获了不少素材,他以此为基础,写了一些较为简短的小说和报告文学。

此后,周而复时而在各地采访、调研,时而在延安学习、总结。

在解放前夕他倡议以矛盾为首,联合众多文化界名人组成“编委”,举办《小说》月刊,周而复名作《白求恩大夫》就是登在这本月刊上的。

《白求恩大夫》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因为它最早表现出国际主义战士的光辉,为无数抗日军民塑造了榜样,用苏联作家阿·法因盖尔的话来说:

“这是为白求恩等人在反侵略斗争中所作贡献,树立的最好的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解放了,周而复亲眼见证了时代变迁与社会改造,心中大为震撼。

为了将当时那种典型环境记录下来,他才写了《上海的早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切实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

若说“记录历史”,那么一定绕不开抗日战争,这场战争是存亡之战。

周而复作为亲历者,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全面反映抗日的小说,为此他花费十六年时间,写出了六卷《长城万里图》。

从国共合作到统一战线,再到那一时期各国间的连横合纵,这本书都有描述,由此我们也能感受到此书的“宏大与壮阔”

然而,彼时的周而复怎么也没想到,他本人的命运也和这本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周而复参观靖国神社

1985年10月下旬,周而复作为“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率团去日本访问。

在访问过程中,为给《长城万里图》取材,他计划去一趟靖国神社。

然而,靖国神社的性质有多恶劣,大家肯定也都有所耳闻。

周而复作为代表团团长,去那里可能会被外界错误解读,所以当时他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去,就将这一日程表发送给了我国驻日大使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三四天,周而复一直在等待大使馆方面的回复,不过大使馆始终没有下发建议和通知,以至于他误认为去参观是得到允许的。

结果就在他参观回来的当天晚上,收到了大使馆的“回复”

“国内通知了,最好不要去,如果因工作一定要去也得先打申请。”
“国内有通知,不要去靖国神社参观,如有工作需要也需要得到批准。”

这下子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因为他已经去过了,这时候再正式申请也来不及了。

最终他回国后受到了处分,不仅被开除党籍,在协会的职务也被免去,不过其他的职务倒是大多保留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人民日报》专门报道了这件事情,底下还配有评论文章,以致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不过,大家在引以为戒后,也就将此事抛之脑后了,这件事情的“热度”很快就降了下来。

然而,1999年《山西青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让周而复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该文作者将周而复与王宝森、刘青山等人并列,打造出了“巨贪组合”

后来《青年文摘》杂志还转载了这篇文章,周而复知道后当真气得不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来,那篇文章中多有抹黑、不实之语。

比如说,文章提到周而复在宾馆看不雅节目,迫使女翻译陪着他一起看,就是无稽之谈,纯粹是抹黑他;

另外,文章提到的“他对日本代表团态度轻慢,损害了中日关系”,真相也不是像作者描述的那样。

而是日本代表团团长态度倨傲,周而复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与其进行平等沟通,没想到对方事后倒打一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来,周而复怎么也排不进“巨贪”组合,与王、刘之辈绝非一类人。

出于上面两点考量,周而复在2000年3月将两大杂志社告上了法庭,状告理由是“名誉权侵权”。

周而复要求这两家杂志在《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报显著位置登文道歉,以弥补他名誉上的损失,同时还要赔付他名誉损失费10万元。

那么,这次“状告”能否成功?周而复的事情,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16年后得以平反

2000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了判决,周而复的诉讼请求被驳回了。

不过周而复并没有放弃,他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继续提起上诉。

其实状告这两家杂志社,对于周而复来说还只能算是“小事情”,真正重要的是,他长期以来的努力有了结果。

2002年中纪委在一番查证之后,报请中央恢复了他的党籍,同时还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

“经查,周而复参观靖国神社,系文学创作需要,而原处分主要是依据这一条下达的,因此对原处分进行修改,由开除党籍变为留党察看一年…”

之所以改成“留党察看一年”,而不是直接免除处分,是因为他确实去了,而这个举动也的确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对靖国神社不够了解,觉得太敏感,其实并不是。

因为日本迄今为止都没真正对当年的战争进行清算和忏悔,甚至一直想着重塑军国主义。

先来说说“靖国神社”,什么是“靖国”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文说过这一句话,“吾以靖国也!”

这是他推荐成得臣接替自己职务的理由,“此人有大功而且爱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修建靖国神社,用的同样是这一套逻辑,即纪念那些有功劳的爱国之人。

靖国神社在1874年就修好了,1879年正式定名,原本没有引发多少争议,为何它偏偏在近几十年变得“臭名昭著”了呢?

原因很简单,日本迄今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想让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所以将甲级战犯的牌位摆了进去,甚至连日本首相都经常去参拜。

靖国神社里供奉的那些甲级战犯,个个都是手上沾染血腥无数的刽子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批准731活体实验、策划发动了七七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的东条英机,发动皇姑屯事件、推动成立伪满洲国的土肥原贤二,发动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被称为缅甸屠夫的木村兵太郎……

这些战争罪犯,原本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警醒后人的反面例子,可是日本人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把这些战犯高举为“有功的爱国英雄”,时时跑去祭祀他们,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鄙夷与耻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仅是这14名甲级战犯,日本人还在靖国神社里合祀了千名乙级、丙级战犯。

这些人甚至不是死在战场上的,而是被联合国起诉判死刑的,从这个角度看,参拜靖国神社无疑是对昔日无辜受害者的侮辱与亵渎!

注意,我们这里用的是“参拜”

像周而复这种为记录日本人罪行,而去其中走了一趟的行为,至多只能算是“参观”

不过,参观其实也不大合适,对待这种地方的态度应该就一个,“抵制”

我们抵制的不仅是日本人对昔日无辜受害者的“轻慢”,同样也是他们至今都还没有彻底放弃的“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抵制靖国神社,还原历史真相

将战犯牌位送到靖国神社供奉的“合祀”行为,一经推出就曾引起争议。

而且这份争议最早恰恰来自日本国内,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不过这个方案最终还是实行了。

1985年后,日本果然因此遭到了广泛的批判。

为了解决这一“外交问题”,有些人提出“分祀”,也就是把战犯的牌位移出靖国神社,不过却遭到了巨大阻力——

一些日本人认为不该这么对待他们的“英雄”

这令人诧异,这些战犯的罪行举世皆知,为何日本人还能把他们当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日本政府一直在扭曲历史,声称当年的战争日本是正义的一方,这混淆了很多日本民众的认知;

另一方面,二战过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政治考量,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责任,这给了日本人“遐想”的空间。

既然日本天皇没有罪,那么执行天皇命令的甲级战犯,是否也没有罪呢?

倘若他们没有罪,那他们为什么不能作为英雄供奉在靖国神社里?

这种逻辑纯粹是自欺欺人,日本天皇当年之所以能逃脱惩罚,完全是因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而并非因为他无罪。

要知道,就连美国检察官一开始也认为起诉日本天皇是理所当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日本政府可不管这些,一些人以上述的“鸵鸟逻辑”为基点,硬生生编造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日本发动的那场战争,是一场东西方文明的决斗,日本是正义的一方,他们作为亚洲的代表,一切行为都是在保护亚洲,他们侵略亚洲各国,是为了解放人民,最后再同美国交手。

自然而然,他们最后的失败也是败给了美国,和“亚洲邻国”没有关系。

有了这个故事作为支撑,日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发展实力,给军国主义“抬头”的机会。

因为日本作为当年那场战争的“受害者”,必须“想尽办法”强大,才能摆脱当下“不公正的国际秩序”

至此,一切形成了闭环,日本不道歉,是因为不能承认当年战争的真相;

他们将甲级战犯的牌位摆进靖国神社,对其展开祀奉,是为了标榜日本的“正当性”,而这自然会引起人们对日本重回军国主义的忧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中曾根康弘三次参拜靖国神社,国际形势正处于较紧张的时刻。

周而复在这个时候参观靖国神社,是不大合适的,他本人后来也说过:

“在这件事情上,我缺乏足够的警觉……”

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有所收获,牢牢铭记当年那段历史,决不能让有心之人混淆过去,也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共同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文学长城万里图》 人民网

《老当益壮写春秋—周而复创作过程》 人民网

《靖国神社为何这么敏感》 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