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这名字在全国可谓是人尽皆知。
不仅冠有“天津三绝”的称号,甚至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当中。
但是这个从清朝咸丰年间,就有名的天津传统美食,却在如今“爆雷”。
一笼包子280、一碟花生58,如此价格,让曾经不理人的包子,变成了现在的人不理。
是什么导致这家老字号变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狗不理包子,一个源于小小包子铺的传奇佳话,穿越百年风雨,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符号。
这个始于清朝年间的美味传说,见证了一个平凡人家追求完美手艺的执着,也折射出一座商埠城市的发展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31年,创始人高贵友出生于天津武清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家庭,14岁那年,贵友投身于南运河边一家小小的刘家蒸吃铺,开启了一段学徒生涯。
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刻苦钻研,仅仅三年,贵友就掌握了包子的精华手艺,他的师傅慧眼识珠,赞不绝口,更是亲自为这个"狗子"取了个吉祥的小名——"狗不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4年,23岁的贵友在南运河边开了一家只卖包子的小铺子,取名"德聚号",凭借精湛绝伦的手艺,加之极富创意的形状设计,德聚号很快在街坊邻里间声名鹊起。
贵友将的包子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皮薄如纸,松软爽口;馅大味香,清雅可口,一时间,江湖上流传着"狗不理皮薄馅大,色香味形皆属佳"的美誉。
贵友终日里忙于捶打和包馅,很少搭理食客,只一心一意专注于制作包子,一些食客戏称"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于是"狗不理"这个小名就这样叫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起初只是个小小的包子铺,但"狗不理"的美味却渐渐传遍了整个天津,不仅深受民间食客喜爱,也得到了当朝贵族的青睐。
1907年,袁世凯品尝过"狗不理"后,不吝赞美之词,并亲自将这款美味带到紫禁城,馈赠慈禧太后品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太后对其赞赏有加,并亲笔题赞"狗不理包子",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远近闻名。
然而好景不长,高贵友辞世后,其子高金铭继承了"狗不理"。
高金铭注重经济利益,而疏于对手艺的研究,再加上多次迁址,导致了很多制作秘方渐渐失传。
高金铭之子高焕文继承时,又因经营不善而使"狗不理"陷入困境,最终被迫歇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政府将濒临破产的"狗不理"纳入国有体系,重新启动生产。
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狗不理进行了创新,推出了多种口味美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狗不理风味"。
凭借标志性的品牌效应,狗不理一跃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的地标美食,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甚至连毛主席都对其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冯巩在春晚上的一个小品,更是将"狗不理"推上了全国的舞台。
进入新世纪,为了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狗不理"从一家传统的包子铺,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家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种大而全、遍布全国甚至海外的发展模式,却也让其渐行渐远离了"手工艺术"的本源理念。
加上管理体制的僵化,使得"狗不理"这家老字号开始走下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移世易,昔日普罗大众挚爱的美食,如今却高高在上,成了贵族般的独门佳肴。
曾经廉价亲民的狗不理包子,现如今价格翻了数倍甚至十几倍,一个普通的肉馅包就要卖到30块,而号称上品的三鲜包子价格高达280元一笼。
这样的昂贵价格,早已远离了大众的消费水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如此高昂的价格并未能换来相应的优质口感。
相反,如今狗不理包子的品质大不如前,鲜美多汁的馅料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次品廉价的原料,皮厚馅少,味同嚼蜡。
对于这种天价配市侩品质,顾客们自然无法苟同,重要的是原本纯手工包成的包子,如今也让机器进行代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与狗不理包子的由来也是背道而驰的,如今“狗不理”这个名字却成了对顾客不理不睬,讽刺之意十足。
更有资深食客反映,现如今的狗不理,已经完全失去了对顾客和食品本身最起码的敬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