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17个片区单元人口有增有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就随着人口变化相应增减;三环内需增养老医疗设施,而三环外则需要基础教育和社区商业,新上马的公服配套将按需调整配置……

这是金牛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统筹优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和有效供给”试点的一项成果。其核心,就是根据未来人口承载和实际需求,适度超前规划布局,精准配置公共服务。

记者了解到,在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金牛区委组织了16个行业主管部门和13个街道成立工作专班,并充分依托“智慧蓉城”平台大数据,聚焦15分钟公共服务圈构建,以图定量、以员定需、以规定供,推动公服片区单元内市民现实需求、项目规划布局和公服供给有效衔接、一体推进。

该项试点的意义在于,它破解了以往“规划滞后于人口发展趋势,公服供给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需求不适配”等结构性矛盾,以人口分布定供给,以真实需求配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建全龄友好社会。

根据人口承载和实际需求

公共服务“按需”匹配

“听说年底就能投用,到时我家老人就能来这儿养老了。”5月15日,在金牛区西华街道盛达横街,望着眼前一栋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装修的建筑,附近居民李女士充满期待地说。

这栋九层楼高的建筑,将布置一座现代化的养老服务中心,一百余张床位足以解决附近居民的养老需求。而与这栋在建楼房一街之隔,全新的成都市石笋街小学(盛达)校区去年刚刚投用。

“学校和养老中心,都是我们公服配套地图上明确标记要建的公服配套设施。这两座公服设施投用,正好可以填补上片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缺口。”指着手里的这份公服配套地图(西华单元),金牛区规自局详细规划管理和城市更新科科长何珊珊对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在这份示意图上,明确标记了到2028年,片区社区管理、基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活动、体育运动、商业服务、市政交通、绿化空间等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数量。从数据上看,5年内,该片区尚需补充社区用房、社区养老机构等。同时,又会有富余的学位、农贸市场等腾出。

公服设施需求数据是怎么来的?这样明晰的“公服配套地图”又有何指导价值?

这就不得不说到金牛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的一项探索——金牛区围绕“统筹优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和有效供给”扎实开展试点工作。该项试点聚焦15分钟公共服务圈构建,以人口承载和需求满足为导向,以图定量、以员定需、以规定供,推动公服片区单元内市民现实需求、项目规划布局和公服供给有效衔接、一体推进。

“这项试点最大的一个特点就在于,精准结合了人口变化趋势。”金牛区规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引入模型演算

精准预测人口趋势

一个片区的人口往往是变化的,那么怎样做到精准预测人口变化呢?

金牛区规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践中,金牛区首先是梳理多源数据,统一期初人口数据口径,由区城运中心汇总完善各街道“微网实格”人口数据,同时积极对接市城运中心,全面比对统计部门人口普查数据和公安系统“一标三实”数据,综合考虑人口数据的全面性、实效性和可获得性,做到多源数据整合,避免“数出多门”。

其次,全区上下参与,科学量化人口变化影响因素。在出生死亡自然增长数之中,牢牢抓住影响迁入迁出机械增长数的土地供应、住房供给、拆迁改造、产业布局等关键因素,实现了影响人口变动的信息不遗漏。

此外,金牛区还特别建立了人口预测模型,分片区、逐年度预测未来常住人口,通过大数据为公服配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将新增5.14万人、增幅4.14%,总量将达129.28万人;产业人口预计新增1.97万人、增幅3%;学龄人口预计新增0.62万人、增幅3.88%,这些就需要我们为新市民提供更多的配套,为学龄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位。模型显示,全区未来5年60岁及以上人口预计新增4.87万人、增幅3.92%,老龄化程度将达到23.76%,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势必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金牛区相关负责人举例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金牛“公服配套地图”结合区域特征,以全区13个街道行政管理边界为基础,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服务半径,统筹考虑了地物界线、学区划定、设施建管等因素,确保每个片区单元服务人口控制在5—10万左右,使公服供给与人口分布高度匹配。

17个公服片区单元

将重点布局这些“一老一小”设施

“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金牛区从人口规模、行政管理、地物界线、规划管理、服务半径五个维度出发,统筹考虑行政管理、片区划分、设施建设及管理因素,调整划定了17个公服片区单元。与人口预测同步,我们又开展了基础教育、托育、医疗、养老设施布局与‘一老一小’等人群需求的匹配度研究。”采访中,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趋势、市民需求、公服短板的基础上,金牛区分行业制定了未来五年公服设施建设计划,并针对性推动规划布局再优化、服务供给再精准、资源配置再统筹,加快构建完善优质均衡、高效便捷的15分钟公服圈:

全区17个公服片区单元将规划实施社区托育园所、社区食堂、老年学校等基础保障类18项、功能提升类6项、特色类“6+N”项;

顺应全区人口数量和结构未来变化,做好学前教育资源优化,将部分民办幼儿园转为托育所,空余学位转设为托位,空置率超过50%的民办幼儿园向养老、托育方向转型发展;

强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序增加初高中教育资源,陆续推动生源不足小学进行中学化改造,以应对初高中段人口峰值到来。计划三年内优先建设天回镇、金泉等中学学位缺口大的片区单元,推动29所中小学提质增效、品牌发展,重点解决石笋街、茶店子等热点小学供不应求的问题;

针对老年人口“逐年加速增长,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趋势,突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重点,深入推进家庭照护床位建设、适老化改造、智能居家设备安装,着力提升社会化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计划今年内全覆盖建成13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综合体,提档升级16个社区“一站式”养老服务站,新增42个小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点;

因地制宜推动老年大学、社区食堂、儿童游憩等公服设施有机嵌入15分钟公服圈,以精细化公服供给满足市民差异化需求;

15日记者在西华街道片区采访时就了解到,2024年针对三环外陆家桥片区等未来人口重点流入区域,调整控规新增的49处公服设施不少已在建设完善中……

根据实施计划,预计到2028年,金牛全区17个片区单元中公服实施率将从目前的83%提升到91%,总量由1073个增加到1199个,公服可及度进一步提升;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7所,增建儿童户外游乐场地35个,规划建设社区综合体40个(含养老设施33个,卫生服务中心15个),人口匹配度进一步优化;新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万平方米,打造示范性社区幸福食堂13个,社区商业业态不断丰富,公园绿化服务半径覆盖率从82.6%提升到90%,生活便利度进一步增强……

专家点评:

——四川开放大学教授吕晨钟

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把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取向,统筹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金牛区根据未来人口承载和实际需求,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这项试点为统筹优化公服设施规划布局与有效供给提供了坚实支撑。”四川开放大学教授吕晨钟对金牛区发布“公服配套地图”给予了肯定评价。

他认为,金牛区的试点破解了以往“规划滞后于人口发展趋势,公服供给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需求不适配”等结构性矛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建全龄友好社会,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陈方耀 摄影 李冬责任编辑 曾书睿 编辑 于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