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卉,自古以来在东西方都是美的象征,用以表达爱意、传递思念。 它是无数艺术家笔下描绘的对象,也是众多藏家所钟爱的主题。 花卉题材的画作屡屡在拍卖场上拍出高价、刷新艺术家纪录。 据Artpro数据,梵高的《鸢尾花》早在1987年就以539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4.5亿元的高价成交,成为当时最贵画作,并保持这个纪录两年半之久; 而乔治娅·欧姬芙的《曼陀罗/白花一号》于2014年以4440.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成交,不仅是艺术家的最贵之作,还创下了女性艺术家画作的最高拍卖纪录,此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海报,©德基艺术博物馆

4月28日,德基艺术博物馆以“花卉”为主题,开启“花花世界”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的首展“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该展览是德基艺术博物馆中国及国际现当代艺术典藏近年最重要的一次专题性呈现。展览以19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全球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为主轴,甄选自印象派以来近一百位中外艺术巨匠创作的一百余件“花卉”经典之作。

参展艺术家涵括马奈、毕沙罗、莫奈、塞尚、高更、马蒂斯、毕加索、蒙德里安、莫兰迪、马格里特、乔治娅·欧姬芙等西方现代艺术各流派的里程碑式人物,常玉、潘玉良、吴大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中国第一、二代留洋艺术先驱,黎谱等亚洲其他国家的现代艺术开拓者,以及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大卫·霍克尼、杰夫·昆斯、奈良美智、村上隆、卢西安·弗洛伊德、达明安·赫斯特等全球顶尖当代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德基艺术博物馆

“静”与“动”,“传统”与“前卫”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邀请到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荣休教授、曾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展人的乔金·毕沙罗(Joachim Pissarro)博士策展。展览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对静物画静止、不动的固有思维提出质疑。毕沙罗认为,“花”总是在运动中,不仅仅是看起来静止的花在运动,那些在人们心灵深处的花也是在运动中的,它来自于人们内心主观或客观的感知,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人们思考的源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德基艺术博物馆

展览以“异花授粉”“先锋园艺”“花卉之外”“突围绽放”四个章节,呈现花卉静物中“静”与“动”辩证关系的四个全新维度:在时空维度,数百年来花卉品种的全球流通与艺术的跨文化交流相伴;在物种维度,人类与花卉培育关系的变迁同艺术创作并行;在象征维度,艺术中的花卉蕴藉着超越现实表象的寓意和寄托;在变革维度,花卉静物始终作为艺术家试炼技艺、求索无限革新可能的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德基艺术博物馆

除了对“静”与“动”辩证关系的探讨,展览还探讨了“传统”与“前卫”的辩证关系。毕沙罗表示,人们通常会将花卉静物画与传统绘画风格联系在一起,很少会将花卉静物画当作前卫的象征。此次展览便是对这一传统看法发起挑战,透过两个半世纪以来那些推动艺术史前进的前卫艺术家的作品,反观当时他们是如何利用花卉静物这一传统题材来实现艺术语境的突破与创新。

作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波普艺术家之一,汤姆·韦塞尔曼一直以绘画、拼贴和雕塑等多元形式为载体进行创作,推动着波普艺术运动的发展。1970年代起,韦塞尔曼开始全面探索风景和静物等传统领域,对动植物展开观察研究,在传统静物画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利用工业技术创造激光切割的墙面雕塑作品。《乡村花束》即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鲜艳的花朵不仅质朴可爱,而且标志着他对绘画技术的全新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姆·韦塞尔曼《乡村花束》,©德基艺术博物馆

穿越古今 跨越东西

作为一个拥有系统收藏并专注于深度研究的美术馆,德基艺术博物馆的收藏覆盖古、今、中、外。此次推出的“动静无尽”涵括了19世纪至今艺术史上重要的运动与流派,以古今视野追溯300年来中国及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以中外视野对东西方艺术展开对比研究,开启旷世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德基艺术博物馆

本次展览,观众既能看到包括莫奈、毕沙罗、塞尚、马奈等在内的19世纪艺术大师,也能看到毕加索、马蒂斯、乔治娅·欧姬芙等西方现代主义的杰出艺术家,以及同时期的吴大羽、潘玉良等中国现代艺术代表人物,更有21世纪以来的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达米恩·赫斯特、草间弥生等当代艺术先驱。他们以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创作媒介诠释着同一个主题“花卉静物”

爱德华·马奈是印象主义的奠基人、现代主义绘画之父。作为艺术史上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画家之一,马奈以极具革新精神的艺术主张和对现代巴黎生活的犀利描绘著称。晚年的马奈以老辣的笔法绘制了这件作品,透过波德莱尔诗中的典型形象“都市漫步者”的视角,画间几抹明亮的花卉展现出19世纪末巴黎作为“花都”的繁荣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德华·马奈《漫步者》,©德基艺术博物馆

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赵无极在1951年游历瑞士时受到保罗·克利作品的启发,自此脱离1950年以前偏向表现主义的具象风格,展开了“克利时期”的创作。这一时期的赵无极将传统水墨书法和古老文字元素融入抽象作品,逐步将具象图案升华为抽象的意蕴,将狂草的笔意融入油画创作。《莲花》富有灵气和活力的线条与符号从大胆的明黄色背景中朦胧浮现,古朴的杯器置于两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一旁。张扬的色调、意味不明的符号与消弭了空间感的抽象形式,共同为画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古典的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无极《莲花》,©德基艺术博物馆

而作为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杰夫·昆斯从2010年起,开启了它的“古代”系列创作,借古典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致敬人类历史上的智慧与人性之光,同时传达着对未来的乐观期待。《粉红芭蕾舞女郎》作为这一系列中的代表作品,其灵感来源于一座不足5英寸的德国瓷器装饰。昆斯以美神与爱神为舞女的原型,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雕塑作品致敬,用最先进的雕塑技术雕琢古典的粉色大理石,再现了织物的柔软质感与形变张力,成为昆斯迄今为止最精致的雕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杰夫·昆斯《粉红芭蕾舞女郎》,©德基艺术博物馆

展览跨越近三百年中西方时间轴,回溯花卉静物对于中西方艺术史的特殊意义,使艺术风格之流变与全球贸易中花卉品种之流通的叙事相互交织,并将其置入更广阔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图景,见证其间繁盛的中外文明交流。

女性艺术家的“绽放”

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是本次展览的另一个看点。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发展中的价值和贡献时,毕沙罗回应道:“作为一个学科,艺术史的一个悲剧,艺术实践的一个悲剧,是将女性排除在其历史之外。艺术史上女性的缺席是显而易见的。直到19世纪,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个体的权利基本上得到了承认,这一切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但艺术界作为一种结构的方式并没有改变,它仍然严重男性主导,忽视了地球上一半人口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德基艺术博物馆

展览汇聚了国内外一众优秀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弗朗索瓦·吉洛、苏珊·瓦拉东、乔治娅·欧姬芙、塔玛拉·德·蓝碧嘉等西方杰出女性艺术家代表,以及潘玉良、方君璧、张荔英、谢景兰、草间弥生等亚洲女性力量。她们的作品展现了女性艺术家风华绝代的一面,流露出她们身上的时代性与个体意识。即便是将其作品与公认的国际级艺术巨匠并置,她们在艺术上的造诣与才华也丝毫不输于同时代男性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德基艺术博物馆

塔玛拉·德 ·蓝碧嘉是 20世纪最伟大的女画家之一,是装饰艺术和软立体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1922年蓝碧嘉首次在秋季沙龙惊艳亮相,以其极具绘画性与多样性的笔触风格,很快在巴黎声名鹊起。《绣球花与柠檬》正是这一年创作的罕见静物题材作品,画中短粗笔触描绘的白色绣球花与黄色柠檬并置,在群青色背景映衬下,更显色彩浓重饱满。此后,居住在巴黎的蓝碧嘉吸收后立体主义精髓,逐渐形成更具装饰性的画面风格,对后世的艺术、时尚与设计等领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广泛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玛拉·德·蓝碧嘉《绣球花与柠檬》,©德基艺术博物馆

作为中国第一代最为激进前卫的现代女画家,也是中国油画艺术的奠基人之一的丘堤,她在吸收借鉴印象派的观察方法上,将中国古典美术元素融入油画创作,沉静抒情又反抗陈腐保守。《两朵山茶花》以堆叠色块和灵动线条营造朴拙却不滞涩的画面,清新与浓重的色彩对比融合,为作品注入蓬勃的生命力与典雅的中国意蕴。丘堤存世油画作品仅三十幅,这件作品创作于1939年,尽管战火纷飞、生活条件艰苦,但她仍坚持创作,探索中国艺术的振兴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丘堤《两朵山茶花》,©德基艺术博物馆

爱与和平的永恒命题

一直以来,花卉都寄托着人们对“爱与和平”的美好希冀。本次展览在近三百年中外文明对话的脉络之中考察花卉静物与特定历史情境和时代精神的复杂关联,揭示花卉及花卉主题的艺术创作作为跨越中西方时空与文化边界之交流媒介的重要历程的同时,亦探索作品中不尽的生命活力能够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局势、生态危机、技术与文明的关系等紧迫议题带来的全新启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德基艺术博物馆

苏伯德·古普塔,是印度最先锋、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广泛运用不同素材,创作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被誉为“印度当代艺术教父”。2019年以来,古普塔开始了《名字有什么意义呢?》这一系列的实验性创作。这幅作品中,他描绘了两朵完全凋零的花朵,花瓣摇摇欲坠、花蕊枯萎蜷曲。艺术家简洁的构图和精致的笔触,赋予了干枯的花瓣奇特的质感和形态,展现着他对生与死、自然与生命循环以及虚无主义的独特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伯德·古普塔《名字有什么意义呢?(XIII)》,©德基艺术博物馆

被时人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的潘玉良,在重返巴黎定居时创作了《青瓶红菊》。该时期正值中国抗战年代,巴黎亦遭纳粹的铁蹄践踏。潘玉良借菊花高洁傲霜的品格表达凛然无惧之气魄。画中的菊花已无根系却依旧绚丽灿烂,体现了艺术家漂泊异乡却不屈从于困境的无畏意志,以及对家国和亲人的深厚情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玉良《青瓶红菊》,©德基艺术博物馆

这场关于“花”的艺术之旅仍在不断地延伸、生长。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表示,未来德基艺术博物馆将基于持续的梳理与研究,不断增加新的展品,并推出一系列的出版、跨学 科的学术论坛和公共教育活动等形式,不断开掘此典藏系列的丰富内蕴,履行德基艺术博物馆“跨越文化与时代边界”的核心使命。

出品人:董瑞、吴双

撰文:Tina Xu

版式设计、审校: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