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3块钱的羽绒服”冲上热搜,点开实际卖价是35元,消费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且已有上万的销量;

后有年轻人整顿“羽绒服”市场: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花棉袄更有性价比。网友评论:又好看又便宜,还是父母辈的会过日子。

终于知道爸爸妈妈当年“明明挣钱很少,却依然能攒下钱”的原因了。

中国父母不擅长把“钱”挂在嘴边,甚至觉得不该太早让孩子接触“钱”,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有了孩子以后,虽然我们的家庭每天都在花钱,却对此闭口不谈,但会在孩子长大到某个阶段去怪罪孩子“不知道珍惜”“乱花钱”“虚荣”“有攀比心”……

小孩子,很冤啊!

我们这一代经历过资源匮乏,对钱很是敬畏。很多都是到高中寄宿或者离开家上大学才第一次接触少量的可支配资金,对钱的认知很浅薄,更别提对“商业”“投资”的认知了。参加工作挣到工资,也一直是该花的花,该存的存,完全不懂“理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这种教训才认识到,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金钱教育也该占据一席之地,让孩

子及早地认识钱,为财商教育打好基础。

你和孩子谈过钱吗?

你家孩子知道家庭的每月收入和支出吗?

钱是怎么赚的又是怎么花的,孩子有概念吗?

1

教孩子认识金钱之前,

父母要正视一下自己的金钱观

1.不为面子、虚荣花钱

很多大人在追寻的,其实是社会评价体系里对钱的标准。

即便不富裕也要追求牌子,这样才有面子;

即便生活捉襟见肘,在别人的眼光下花钱依然大手大脚;

购物时不能大方去看价签;

即便拿到“**刺客”结账的时候也不敢拒绝;

别人有的我也要有……

“财富,不是花出去多少钱,而是没花出去的钱。”

《金钱心理学》里提到的“豪车悖论”,当你开豪车,是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仰慕,

其实别人只注意到豪车,根本不在意坐在驾驶位的是谁,他们会跳过仰慕,想象如果

是自己拥有它该多好。

我们所有的消费和财富都是如此,虚荣越少,财富越多。

钱是我们自己的,也是有限的,要为什么而付费是自己决定的。

2.摆脱金钱羞耻

在家做全职妈妈不敢和老公要生活费;

工作不能大方追求薪资;

被“只需一杯奶茶钱”迷惑掉入消费陷阱;

不借给别人钱竟有些难为情;

不敢给自己花钱……

钱本是中性的,是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也可以说,钱是一种工具,帮助我们做很

多事情。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都该摒弃“金钱羞耻”,大方谈钱。

(1)谈钱不是庸俗,事实上,所有的关系都不应该避讳谈钱:

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活;劳动赚钱不是苦差事,而是给自由加码。

即便做全职妈妈,看似“没有价签”的举动,其实背后也已标好价格。

对于家庭来说,这也是一份工作,是需要付出时间、劳动、精力的,值得一份“报酬”

——金钱、尊重、认可。

对于妈妈本人来说,失去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对孩子的陪伴、对家庭的付出,需要权

衡哪个选择更加值得。

不管怎么选,票价不是惩罚,不值得冤屈、愤怒,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夫妻之间这点

共识还是要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花钱不用愧疚,而是让钱为我们服务: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不让情绪左右消费;不让自己入不敷出;尽量不超前消费;花

钱记账、定期复盘;把钱花在提升自己的地方,保持自己的赚钱能力。

(3)省钱、存钱不是吝啬,而是一种远见,做到有备无患:

当你的储蓄比例够高,才能有更大的容错空间。

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出预案。

而存钱,就是planB、planC的运行资本。

(4)不要用“花钱”代替你本该付出的努力:

只要买了运动套装,我就能拥有好身材;只要买了画笔、纸、画架甚至去搜索“学画画

要不要买ipad”,我就能学会画画;只要我给孩子报了班,他就能学好**……

花钱不能让人变得更好,刻苦的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坚持付出努力才能。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孩子认识日常生活里的“经济学”

1.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带他们认识货币,用钱买简单的商品。

每一场交易,不管是电子支付还是现金支付,扫个二维码还是付出纸币,都是在用自

己的金钱交换物品,是用价值交换价值。

2.带孩子逛超市,留意各个商品的价签。

选择商品时的原则是什么,比如一块克重差不多的巧克力,大概会在什么价位?为什

么会有的贵有的便宜?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3.网购后收到货品可以和孩子一起拆快递,聊聊都买了些什么,哪些是生活必需品,

哪些是家人想要买的,各自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4.参加跳蚤市场或者经历一次自己摆摊卖东西。

作为“老板”,如何选择产品,如何控制成本,如何给自己的商品定价,体验这个过程。

5.每月的进账和孩子一起分配,哪些花在必需项上,哪些需要储蓄,哪些是可支配的。

6.给孩子零花钱,可以让孩子自己支配“压岁钱”。

让孩子自行体会胡乱花和货比三家,体会没节制地花和有计划的花。

7.生活中看似免费的东西,实则背后也有价格

小时候我们好奇电视不收我们钱,为什么我们打开电视就能看动画片、电视剧。长大

后才知道电视台是靠收视率去吸引广告商。如今的电视、视频软件也是同样的逻辑。

披萨店会设置免费的儿童游乐区,超市里有免费的试吃,城市周边有免费景区……都

是为了吸引人流量,达到售卖“商品”的目的。

3岁能辨认钱币,认识币值

4岁能用钱买简单的商品

5岁能理解钱和劳动的关系

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建立储蓄概念

7岁能看懂商品价格标签,确认自己有没有购买能力。

8岁能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

9岁能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书,并能够独立买卖交易

10岁能在家长帮助下接触各种理财产品,熟悉“钱生钱”的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带孩子读财商类书籍

钱是什么,钱怎么来,又该怎么用,书里里讲解的比我们到位。

普通家庭,生活里的“经济学”场景还是单一且基础的,要想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金

钱”,还是应该从书本中习得,再指导从实践中获得。

这类书籍我们读到的有《当小动物有钱了》《经济学驾到》,以及一直比较有名的

《小狗钱钱》《穷爸爸富爸爸》,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阅读需求来选择。

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千人糕》,爸爸解答孩子对“千人糕”名字的疑惑,来

告诉孩子“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其实,很多很多人的劳动环节,都影响着这件商品的定价。

姥姥家种的水果卖给别人只卖一块钱,我们在水果店见到同样的水果却能卖七八块。

面粉2块钱一斤,做成面条一斤就变成了3块,加点料做成饼干一斤就变成了19.9。

一件商品的最终价格,包括很多方面,原料、运输、包装、保鲜、制造加工、售卖、

人员等各个方面。

我们的社会就在如此运转着。

3

最近听到的一句话:

“我的消费观:抠抠搜搜地花了很多钱。”

初听有点搞笑,实则很扎心。

对于每个有娃家庭来说,这句话无疑更加贴切:养着“吞金兽”,谁家不是又(对自

己)抠搜,又(给孩子)花钱呢。

孩子们在网络上看惯了别人的光鲜亮丽,也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忽视了更多的

还是普通人过着的普通日子。

孩子们需要知道多少钱能买一根棒棒糖,也需要知道每天餐桌上的食物其实也“标着价

格”。

普通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盼:我用时间换钱,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能用钱换自由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