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周·京江送别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离别时的哀伤,让离别者没有留意到天地琵琶曲“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第一次琵琶演奏。这还是一种对象化的送别,如同有一个送别的流程。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也是走这个流程。我们认识,就在这样的种种流程中,“流”过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啊,如何截断众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被人所弹奏的琵琶曲所打动,这是人籁。这其实是这首诗的第二次琵琶演奏。这一次的琵琶演奏,打动了人心,也兴发了离别的氛围。这如同一个学习者,其心受到了触动,开其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讲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的开端。仁慈的心理从哪里开始?就是从这个不忍心开始。:“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就是推而扩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四端,就是生命里的“忽闻”时刻,要去修。但是,它稍纵即逝!

忽闻,我们此生有多少这样的忽闻时刻,我们也会有,但很可能就放过它。没有“移船相近邀相见”的探索,追问,也就没有后边的种种。

我们要珍重生命里的“忽闻水上琵琶声”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第三次琵琶演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由人籁而得见天籁之端。相应于学习,则是进入心流、时习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琵琶女的故事,一波三折,这是她的用生命演绎的动人的琵琶曲。这是第四次琵琶演奏。进而触发生命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州司马以琵琶行和琵琶曲,成千古绝唱。何尝不是本文的第五次琵琶演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第六次琵琶演奏,生命的共鸣,礼乐的共鸣,让这一次送别,成为永恒的送别。

六次琵琶演奏,三虚三实,没有这虚的天地琵琶、生命琵琶、人文琵琶,那琵琶女所演奏的琵琶曲也不能真正打动人。

学习也是如此,以实明虚,以阴知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学与习的交响。进而是有朋自远方来的不亦乐乎!即便不在这同一空间,也会有“天涯共此时”的同感,共在,共鸣。进而是生命饱满的无愠,无怨。

在备《论语》课首章时读柯老师的文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