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01

这个年代除了体制内,已经很少有工作能干到退休了。

君不见,社交媒体上处处充斥着35岁毕业、40岁裁员的帖子:

在职场上能存活到40岁已属幸运,能苟到45岁就要烧高香,倘若能坚持到退休年龄,那简直是祖坟冒青烟,成功上岸,

从此就可过上旱涝保收、不用上班躺在家里就能坐等退休金进账的生活。

但能干到退休的毕竟是少数,且不说大多数小民企在你退休以前就已自身难保,

就算你有幸身在大厂,一轮轮的裁员“洗牌”下来,留给40岁以后中年人的出路也只有三条:“保安、保洁、保姆”。

毕竟一旦被裁,再找份正常体面的工作难于上青天,招聘启事上无处不在的“年龄:35岁以下”,已经将大多数中年人拒之门外。

因此,大多数人的结局,只能是裁员、失业后,被动地“提前退休”。

02

02

假设一个中年人40岁被裁员,到60岁退休(这里暂时不考虑延迟退休这一变量),中间至少20年的日子,要怎么度过?

唯一的选择,除了进体制,便是:利用22岁左右大学毕业-40岁左右职场“毕业”这18年左右的时间,赚够一辈子需要的钱。

如果你需要结婚生子、养家糊口,那这笔钱还得加上买车买房的钱、娶老婆的钱、养娃的钱...

举个栗子,一个年轻人毕业后在一个房价两万的新一线城市安家,那么他在这十八年间起码需要赚到的钱是:

房:2W/平*120平+装修40W=280万元;

车:30万元;

娶老婆:彩礼、酒席、婚纱等,按低标准算,10万元;

养娃:按《2024年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一个娃从0岁养到上大学,平均花费68万;

生活成本:同样按低标准,22岁-40岁1.5W元/月,18W/年,18年*18=324W;41-60岁1W/月,12W/年,12*20=240W,合计324+240=564万元。

以上总计952万元,涵盖一家三口吃穿用度旅游出行、教育保险柴米油盐人情往来孝敬长辈...未考虑换房、换车、房屋购置税、住房贷款利息、二胎等,仅仅是一个新一线城市普通家庭维持运转的基本成本。

而这952万元,需要在短短的十八年内赚到,也就是每年需要净收入952/18≈53万元,

分摊到夫妻二人,就是:每人每年税后26.5万元,这18年间收入不能断档、不能降低,且,一毕业就得有这个收入。

事实上有几个新一线城市的年轻人能做到一入社会就能税后26.5万元?

如果没有父辈帮扶,可想而知会有多大压力。

徜若换成一线城市,难度更是指数级上升。

这才是现在年轻人焦虑的根源:他们肩上的压力那么大,留给他们工作、赚钱的时间却那么少。

03

03

所以我们这么“卷。读书时卷成绩,毕业时卷学历,工作后卷加班、卷情商智商、卷人情世故、卷升职加薪、卷副业...

在有限的时间内拼命地榨干自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宿命。

所以考公、考编越来越吃香,因为长辈已经用一辈子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吃公家饭”是“穿越牛熊”的唯一捷径;

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保平安”,毕竟自己都养不好,怎么养活一个家庭;自己尚且如此焦虑迷茫,如何敢再生出一个孩子继承自己的焦虑迷茫。

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树立一个观念:

要么就选择一份能尽量延长自己职业寿命的工作,平平安安干到退休,也是一种功德;

至于其他的,凡是影响到你尽早攒够那952万(泛指,其他类别的城市就不一一计算了)的工作,都是耍流氓,多呆一秒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无论是创业也好,还是主业上拼命升职加薪挣奖金赚提成也好,或是主业+副业双重buff傍身,

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什么工作能搞钱,什么工作能让我们尽快得到那952万,就是好工作。

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996/007也好,办公室政治也好,都只是为了获得那952万必须历的劫。

而我们的目标就是:历完劫之后,怀揣952万,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