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守护国土,前赴后继,向日本侵略者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日运动。

当时的南京政府缺少对日军实力的预判,妄图依靠美国等外部势力来对抗外敌,在抗日战争上消极抵抗,导致军队损失惨重。

中国军队的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将日本列强赶出我国国土,誓死保卫中华儿女的江山。

面对日军先进的武器装备,战士们毫不退缩,与日军在战场上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殊死搏斗。

把生命和鲜血献给国家的英勇烈士,不计其数,很多战士战死后,留下的都是无名的墓碑,时至今日,这些牺牲在战场的烈士只能永远的长眠在生命中最后一刻的土地上。

甚至,更多的战士连一座无名墓碑都没有,就与泥土化为一体,直到若干年后的今天,属于他们的历史才被后人无意中发掘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7月9日,连接宜昌夷陵和恩施州巴东县的宜巴高速公路工地,正在紧张的施工中。

当施工队挖至37千米深的位置时,突然大雨倾盆,施工队的工人们不得不暂时停止施工,纷纷躲进附近的工棚里避雨。

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要停止的意思,几个工友索性三三两两在工棚里打起了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头刘师傅掐灭了手里的烟蒂,从工棚里拿出一件雨衣,胡乱套上后,一头扎进雨里,向工地走去,好不容易挖出这么深的坑道,这样大的雨,会不会导致塌方,万一要是真塌了,工期又要顺延了,这工钱什么时候能到手啊!

坑道里已经积了很多的雨水,坑道壁的泥土被雨水浸泡后,开始一块块往下掉,刘师傅有些急眼了,他选择了一块地势相对比较高的地方跳了下去,想顺着水流的方向,看能不能挖出一条排水沟来,把坑道里的积水向外排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走两步,脚下就被一个坚硬的物体绊住,险些滑了一跤。

工人离开工地时,经常会将施工的工具遗留在现场,他心里咒骂着,蹲下身子在脚下的积水里摸到了那个“工具”,用力一拉,拔了出来。

可是,从水里捞出的哪里是什么工具啊,明明就是沾着泥巴的一截人骨头。

“妈呀!”刘师傅慌忙扔掉了手里那根晦气的骨头,由于惊吓过度,脚下一滑,跌坐在水坑里。

他的表情瞬间变成了死灰色,身下坑坑洼洼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白骨,在雨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阴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救,救命,救命,杀人啦!”刘师傅被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的逃出坑道,跑到工棚里去求救。

不久,宜巴高速公路工地挖出死人骨头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县城,周围方圆百里的老乡们都纷纷赶过来看热闹。

案情被一层层上报,公安局的同志接到报案后,对案件十分重视,立刻成立专案组,将现场封锁起来。

如果真的挖出很多尸骨的话,搞不好真碰上什么杀人大案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暴雨完全停歇,应公安局的同志要求,工地老板带着几个胆子大的工人先将坑里的积水抽干净,覆盖积水的情况下是无法清理坑道里尸骨的具体数量的。

约莫半个小时过去了,坑道里的积水已经完全清理干净,随之而来,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数不清的白骨,有些已经完全浮出地面,有些半截埋在土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人纷纷倒抽一口凉气,这究竟是多大的杀人案,才会有这么多尸骨。

警察迅速组织警力,开始对尸骨的数目进行盘点,结果出来后,连有多年刑侦经验的老同志都被吓住了,现场的尸骨足足有3000具之多。

“警察同志,这怕不是现在的案子,莫不是遇上万人陪葬坑了。”

一个操着陕西话的工友从人群里钻出来,哈着腰跑到警察跟前说道:

“我们老家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挖着挖着就挖出骨头了,文物局的专家同志过来说是挖到了古代人的墓葬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案组的负责同志捡起一块骨头仔细的观察了一阵,这些骨头上的痕迹确实是有些年代了。

“马上给县文物局打电话,请他们立刻派这方面的专家过来。”

不一会,县文物局来了好几位专家,刚下车就跳进了骨头堆里检查起来。

专家经过对骨头的反复比对,发现这些尸骨的死亡年代并不久远,依据经验判断,约莫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最有可能的是和战争时期有关。

但为什么会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会有如此高密度的尸骨群葬呢?来自文物局的专家也百思不得其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我知道。”人群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了出来,指着地上的白骨,泪如泉涌。

“您是?”一位专家迎了过去。

“你不要管我是谁,我已经73了,这些人我都亲眼见过,我知道他们是谁。”随着老人话匣子的打开,一段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过往重新浮现在人们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队面对敌人尖端的武器和猛烈的攻击,很快就在战事上形成了大规模的溃败,大量从战场上撤退下来的重病伤员无法安置,县城几乎所有的医院都被临时征用,但是依然不能解决数量庞大的伤员救治问题。

针对士兵伤亡巨大,某些部队实际士兵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南京政府决定对伤亡惨重的部队进行整编,将不能继续作战的人员转移到医院救治,几个团部合并,实在不够,再从大后方征集新兵入伍,补充部队的作战力量。

5月,一支新整编的部队第四师归属第3战区第32集团军75军,由师长傅正模带领,参加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以及冬季攻势等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正模

师长傅正模出生于湖南,曾是黄埔军校的学员,参加过北伐,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就组织敢死队打先锋,是出了名的敢打敢拼的将领。

第四师是新改编的部队,好多临时替补的士兵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有的士兵甚至连枪都不太会打,就被迫上了战场。

可想而知,这样一支整体素质不是太高的队伍,要想对付训练有素的敌人,难度有多高。

但是战士们依然靠着坚强的毅力在战场上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杀,尽最大的努力牵制住敌人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冬季作战攻势中,由于错误判断了敌人的动向,被敌军反包围的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张自忠等多名高级将领都先后为国捐躯,第四师同样损失惨重。

当时,抗日战争转入白热化,日军被八路军追着打,腹背受敌,攻下四川才能快速打破僵局。

而第四师正处在敌军的炮火核心地区,当时,作战物资严重溃泛、弹药和枪支配备不齐,为了牵制住敌人,第四师的将领和战士们在弹尽粮绝之际,甚至不惜用身躯来堵日军的炮弹,拼死将敌军锁定在湖北宜宾一带,与日军展开了为期四年的拉锯战。

先后超过3000以上的战士们牺牲在宜宾的阵地,受伤的战士更是不计其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第四师的师部就选择设立在宜昌南边村的枣子树岭某个地主家中,而野战医院采取就近原则,在师部旁边临时搭建而成。

因为日军对运输线的封锁,一些特效药根本无法通过敌军的火力点,送达医院,缺少药物的现象几乎是国内所有野战医院的常态。

随着战况的日益恶化,野战医院收治的伤员人数与日俱增,负责照顾伤员的医务人员也明显不够。

当地的老百姓被军队战士保家卫国的精神感动,自发起来,到医院照顾伤员。

老人当时还是幼童,随母亲在医院服务,虽然年幼,但是医院到处躺满惨不忍睹伤员的场景,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伤员多,医务人员人手少,药品溃泛,医疗环境恶劣等因素,一些伤势较重的伤员,面临两个选择:

一、通过敌人强力的火力防线,利用人力运送往县里的正规医院治疗,二、留在原地,放弃治疗等死。

很多的重伤员都等不及被送出去,就在医院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他就曾亲眼目睹过一个年纪不大的战士,被送到医院时已经失去了一条腿。

当时医院设备简陋,治疗伤病的抗感染药已经用尽,最终只能看着他活活痛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护人员平时除了要治疗伤员,还多了一项新的任务,那就是负责掩埋在医院死亡的战士遗体。

起初,还能一具尸体裹着一张白布下葬,但是,随着在医院死亡的伤员数目呈倍数的增长,医院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暇顾及到每一位牺牲的战士。

一次死亡几十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为了简化埋葬手续,医务人员只能挖一个大坑,把同一时间死亡的士兵尸体,统一下葬在一个坑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是情况特殊,但中国人素来讲究入土为安,为了让这些牺牲的战士能够留下一些痕迹在后世,以便后人祭奠,医院人员尽了最大努力,请村里的老乡,将同一批牺牲的战士名字刻在一块墓碑上。

据老人回忆,有一次,一块墓碑上竟然刻了800多个战士的名字,那密密麻麻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

听了老人声泪俱下的描述,在场的所有人员都静默了。

文物局的专家也查到了有关于这段过往的历史记录。

记录显示,这里确实曾经驻扎着75军的预备第四师,而现在发现白骨的工地正是曾经的野战医院埋尸体的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日军与第四师在宜宾激战,试图将第四师全员绞杀,可想而知,当时的战况有多惨烈。

为了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当地政府部门专门为3000具白骨修建了墓地,供后人祭奠。

作为后人,除了要缅怀先烈们的英勇战绩之外,还更加应该牢记这段历史,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宜昌县文史资料第9辑》、《湖北宜昌发现抗战时3000余中国将士遗骸埋葬地》洛阳日报 2010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