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石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收录讲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纪实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

本文首发于2023年第6期《寻庐文化》,经作者授权转载。

美丽的修河滋育出一个灵秀的地方,这个地方因河而名,即称修水。日前,我们几个以文史为好的老朽,揣着访古探胜的心愿,走了一趟修水。此次修水之行,历时两日,行程虽促,过眼匆匆,但所见所触,印象极深,在记忆神经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激于感触,不免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摄于修水县义宁镇,2015年

修水古称艾,是江西境内得名最早的地方,先秦典籍《左传》中载江西境内的地名仅两个,一为艾(今修水),一为番(今鄱阳)。艾在商代即被封为艾侯国,经考证和已挖掘的文物佐证,艾侯国的治所(即侯国都邑)在今修水渣津龙岗坪。现今在渣津镇街头,立有一座巨石,上镌“古艾商都”四个大字,竖排阴刻,那字呈先秦大篆之韵,又揉有一点汉隶之风,它标示出修水悠远的历史文化渊源。这是一种骄傲,在赣鄱大地,与商有瓜葛的地方不多,就我所知,九江地区仅两处,一为瑞昌铜矿遗址,一个就是这古艾商都了。

古艾之后,修水在历史上还曾被称过西平、西安、分宁、宁州、义宁。由义宁改称为修水,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当时以义宁为名的地方有两个,一在江西,一在贵州,新建的民国政府为避重名,遂将江西义宁改名为修水。这点与九江同,辛亥革命前,九江称德化,当时以德化为名的地方也有两个,一在江西,一在福建,民国政府便把江西德化改名为九江。民国政府改地名,那脑筋,那心思,专花在江西的身上,而且都是因水而名。

修水之前的义宁之称,据说是嘉庆皇帝钦赐的地名。嘉庆三年(1798年),宁州境内有刘、宋等匪首,聚众为乱,烧杀抢掠,为害乡里,匪众多达数千人,声势浩大,官府一时不能平。郡内义民李君弼等,挺身而出,组织乡民,相结自保,抗击匪徒;又协助官府,追剿叛匪,终将暴乱一鼓荡平。嘉庆帝闻道乡民义举,心中大喜,亲颁谕旨曰:“该州士民,敌忾同仇,知方向义,赐名义宁。”这便是义宁得名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新代配图

如今修水在主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在文化上,主打的是黄庭坚的牌,这个选项贴切,黄庭坚是修水人。去年去黄冈,明显看出,黄冈的文化选项,主打的是苏东坡的牌;借个名人来打牌,那牌打得当然也好,但欠贴切,是“贬官文化”的记痕,苏东坡与黄冈,就这么一点渊源。修水打造黄庭坚,不仅是“家乡造”,而且造得很有声色,很上层次。

城内南崖,原本是一风景胜地,山岚叠翠,修河穿城,天造胜景,美进了人的心田;穿城而过的修河,爱死人了。羡慕修水人,得天独厚;佩服修水人,更爱天厚;他们对穿城而过的修河,只有爱护,没有亵渎,更没有糟蹋。相比之下,九江就惭愧了。我们原本也有一条穿城而过的美丽的小河,但我们却冲动昏了头,把它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摄于修水县义宁镇,2015年

修水人却以睿智,借景造胜,在南崖建起了黄庭坚纪念馆,把自然与历史,风光与人文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极有品位的景区。景区内,立一巨型岩雕,是黄庭坚的一尊雕像,据讲是2008年的作品,为纪念黄庭坚诞辰963周年而作,故像高9.63米,寓963周年之意。那尊雕像,庄严飘逸,庄严是其神,飘逸是其形;那神是百折不动其本之象,那形是虽挫不失其安之征。雕塑家真是费尽心思,读懂了历史,读懂了黄庭坚,塑出了这一艺术精品。窥一斑而见其概,修水城是文化的城,艺术的城。

造访双井,为的是探访黄庭坚故居和拜谒黄庭坚陵墓。黄庭坚故居依山而座,面临修河,尽得山水之灵气;到此一览,即便是被现代科学染化了每一个细胞的人,都不免立即生出风水之慨,好山好水的灵毓之地,怎不出人杰文魁?!故居左侧,有一庠序,名“高峰书院”,为黄氏宗人所建,培养黄氏宗族子弟。一个如此重视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宗族,怎能不兴旺!无怪乎仅双井黄氏一宗,竟出了48位进士,黄庭坚便是他们其中的一名,当然也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摄于修水县高峰书院,2015年

如今这个书院办起了学龄前教育,这是最好的古为今用,是最好的文化传承;现有100多稚童在此接受着学前教育,所学的大概有异于城市幼儿园,入内聆听,但闻一片朗朗读书声,所吐之词让人听来不甚明了,但古声古韵却是明明白白的,细揣那些词语,似乎比《三字经》《千字文》还要深奥一些。这些黄庭坚的后辈们,在此接受着良好的传统教育,真是师承有门,后继有人。

黄庭坚陵墓出村不远,原来仅为一抔黄丘,现由政府出资,辟建成一座墓园,并被江西省政府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政府层面对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视与爱护。黄庭坚生时遭新党挤压,仕途颇为不顺,但不管怎么坎坷,他都有自己灵魂的坚守。

欧阳修说:“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从而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黄庭坚应属于这一类的大家,由于他在文学诗词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璨星。能成为一个诗派的创始人,不是几个人儿戏般的一捧就能成的,今人好玩捧的热闹,古人追的是真学。黄庭坚凭的是惊世的成就,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上一席之地。正是他的灵魂坚守,正是他的艺术成就,使得他青史有芳声,后世缅其名。这应是黄庭坚最大的幸事,若其在天有灵,斯事何其慰也!立在山谷墓前,对先生合掌一揖,这千年的一拜,送去的是一片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摄于修水县黄庭坚故里景区,2022年

我等原本打算去竹煅探访“陈门五杰”的故居,临行听当地人说,新近发现了一个古村落,在黄坳乡朱砂村,保留大片清代民居,许多画家、摄影师、文人都蜂拥前往。受此蛊惑,我们便临时改变行程,前往黄坳。车上,我们充满一片憧憬,同行陈老先生说:“期望值不要太高,要有反差的思想准备,这样到了实地才可能不会产生大的失落。”辛勤驱车两小时,下车一看,现状与想象的悬差果然被陈老先生不幸言中。但见散落的屋舍分布在山坳里,建筑也没有什么惊人的特色,只是一些墙壁上保留了部分建国后及文革时期的宣传标语口号之类的字样,残痕斑驳,让人感不到新奇,也勾不起旧念。

当地一领导说:有影视制作人到这里看后说道,如果来这里摄制影视,连场景都无需布置,只要直接拍摄。我想,说这话的导演或制片,那眼光只是实用的,而不是艺术的。这里给我的感觉就是“荒僻”,而不是荒凉。荒凉有时是另成一境的。

离开黄坳已是天披暮色,归程上我一直在想:修水的精在还是黄庭坚,修水打造黄庭坚也实在是精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骄傲,黄庭坚就是修水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石

【编后记】

九江诸县中,修水很独特,无论文化还是民俗。作为三省交界之处的人口大县,它的交通仿佛便利,其实又隔绝而独立。修水历史上人才辈出,在九江也是独一份。可以说,修水文化,是九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