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BM-1800“蝠鲼”型仿生机器人的水下效果图。

本报记者 马 俊 刘 扬

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最近展示了“蝠鲼”无人潜航器,号称参考了海洋生物蝠鲼的运动方式,可以在“人类无法进入的海洋环境中执行长期、远程任务”。与美国方面含含糊糊的说法不同,在17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军事智能技术装备博览会(北京军博会)上,多家中国企业展示了多种类型的水下潜航器,其中就包括中国版“蝠鲼”仿真机器人。

在本届北京军博会上,《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此前曾展出过高度仿真“金龙鱼”机器人的博雅工道公司,这次带来了更多的仿生水下机器人。其中最受关注的展品是BM-1800“蝠鲼”型仿生机器人。它属于大型无人潜航器平台,设计灵感源于蝠鲼,采用整体开放、局部密封的设计理念,有效提升了平台的作业深度,具有低噪音、长续航、速度快、机动灵活、智能化等特点。

与美国“蝠鲼”无人潜航器的遮遮掩掩不同,博雅工道公司大方地公开了BM-1800“蝠鲼”型仿生机器人的性能数据。它的长宽高分别为3.7米、1.7米和0.6米,重500公斤,工作水深300米,采用仿生推进,具备水下隐蔽行动的能力;必要时也可以采用两台矢量泵喷发动机实现水下高速运动。根据工作人员介绍,“蝠鲼”型仿生机器人还可以配备摄像机、照明灯、前视声呐、机械臂等装置,在国防领域、水利水电、河道搜救、环境监测等各领域发挥作用。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除了BM-1800“蝠鲼”型仿生机器人外,博雅工道公司还展出了其他多种仿生水下机器人。BS-500鲨鱼型仿生机器人以大白鲨为原型,利用仿生鱼尾为动力源,全长1.85米,重50公斤,最大工作水深300米,它可以实现静水定点悬停、远距离无线控制、预设轨迹自主巡航等功能。而此前曾展出过的BG-5金龙鱼型仿生机器人也再度参展,它在展会现场的水池中来回游动,外形和游动姿势与真的金龙鱼几乎没有区别,并具备自主避障功能。H-40混动型仿生机器人是一款采用仿生鱼尾与推进器混合驱动的水下平台。此平台支持搭载多种不同外部设备实现多种使用功能,例如实时在线水质传感器、水质采样舱、水声通信和水声定位等。

此外,多台水下仿生无人潜航器还可以构建仿生鱼集群,以集群控制为核心,形成协同感知、决策、作业体系,利用集群作业优势提高区域作业能力,可以聚焦海上重点区域,应用于港口侦察、重点航道监测、岛屿防御等任务,实现区域无人化作业。

西安天和防务公司也发布了多型水下潜航器,包括类似鱼雷的5公斤级、10公斤级传统水下无人自主潜航器以及外形类似鲨鱼的人工肌肉机器鱼。目前这些无人潜航器大都依靠电力驱动,电池电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活动时间和范围。而天和防务公司推出的系泊式深海供电基站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工作人员介绍说,它的原理是利用水下海流发电原理,当海流通过系泊在海底的发电站时,会带动水轮机发电并将电能储备起来。经过精心设计,这种深海供电基站能抵抗高速海流冲击,同时低速海流经过时也可以发电,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这种深海供电设备可以满足各种海洋传感器的供能要求,完成在某一海域的长期海洋观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