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6日电(王爵 汪泽民)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医疗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近年来,蓬安县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紧扣群众健康需求,全力补齐医疗卫生事业短板,着力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建立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完善基础设施 群众就医有保障

近日,在蓬安县传染病医院项目建设现场,只见2幢大楼拔地而起,数台塔吊来回运转,各类工程车辆穿梭其间,工人们散布在各作业点位进行装饰装修施工,现场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蓬安县传染病医院项目快速推进。汪泽民 摄

“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蓬安县传染病医院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占地面积30亩,建成后将是南充市第一家传染病医院,可大幅提升蓬安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我们加力加压,全力攻坚,保障各项目的顺利推进。”蓬安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实行“一天一专报,一周一调度,一旬一督查,一月一拉练,一季一小结”的“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通过点、线、面全覆盖动员的方式,促进医卫项目强力落实。

近年来,蓬安县围绕“健康蓬安”建设行动,以“人民群众关切什么”“医疗资源紧缺在哪里”等方面为切入点,持续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蓬安县中医医院扩建项目、传染病医院、城南社区医院项目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正开足马力加快推进;精心打造县域医疗中心品牌,建有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检验“三大远程中心”,极大方便群众就医;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救治中心”,大大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在着力软硬件建设的同时,蓬安县积极发挥专科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成省市级重点专科15个、县级重点专科6个;大力推进智慧医院建设,积极搭建“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可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培训、视频会议等医疗服务

下沉医疗资源 群众看病更方便

日前,蓬安县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医务人员走进相如街道天伦家园敬老院开展义诊活动,将健康送到群众身边。活动现场,医务人员与老人们交谈,详细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免费提供问诊咨询、测血压、测血糖、心电图、腹部彩超等相关医疗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蓬安县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开展义诊活动。汪泽民 摄

“我中心组织了2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辖区各村(社区)对老年人及重点人群开展免费健康体检,通过到村上、入小区、进养老院等方式,把健康送到群众家门口。”蓬安县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蓬安县1275名医务人员组成164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与签约对象建立起稳定的契约型服务关系。对重点人群分类提供“健康敲门”、家医签约、就医保障、健康随访等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签约对象,提供电话咨询、上门访视、家庭护理和家庭康复指导。

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健康蓬安”建设的迫切要求。

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蓬安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着力点,积极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城乡医疗协同发展,健全“多极点两联合一远程”服务体系,以县级医院的临床重点科室为依托,建设多个临床技术支撑极点,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联合病房、联合门诊。规划建设城南、徐家、罗家等6个县域医疗次中心,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确保上级医院“带得动”、基层医院“接得住”,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强化队伍建设 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为进一步顺应医改新形势,牢牢抓住医疗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这个关键点,日前,蓬安县呼吸医疗质量控制分中心在该县人民医院正式成立。

蓬安县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介绍,该中心多措并举涵养人才“蓄水池”,在发展上做好人才“引”“送”两篇文章,打破院区桎梏,增强优秀专业人才来蓬留蓬引力,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推动优质资源下沉,骨干专家以身传教,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聚集“新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蓬安县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开展义诊活动。汪泽民 摄

在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高素质医务人员队伍是核心。如何让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为此,蓬安县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政策落地,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运用“相如英才”计划、定向医学本科生安置、“三支一扶”等方式,多渠道、分层次引进医疗专业人才。

同时,搭建人才平台,多管齐下做好人才培育,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柔性引进方式借力上级优质资源加强技术指导,弥补人才技术短板,加强人才培训对口帮扶合作共建。完善人才服务体制机制,深化人才管理“放管服”改革,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经费的投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用房、医疗设施设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人才科学评价制度和考核奖励办法,积极引导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通过职称倾斜、职务晋升、薪酬改革等多种激励保障措施,持续稳定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激发医疗卫生人才工作热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