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政协网

第二时间

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我们会在第二时间权威发声。第二时间,与您相伴。

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开启“特种兵式”旅游;穿着汉服和“搭子”走进博物馆“ 探古访今”;通过沉浸式展览与文物“亲密接触”,将新奇有趣的文创产品带回家……近年来,随着各地博物馆逐渐脱下“高冷”外衣,转而通过各类具有科技感的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项目亲近大众,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北 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贾宁 摄

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的课堂

从全国博物馆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年轻游客已成为“博物馆游”的主力军。 根据国家博物馆公布数据,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675.7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游客占比61.81%。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有国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的推动,也离不开各地博物馆不断创新展陈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文物‘活起来’。各类精美的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参观,‘看展社交’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介绍说。

在戴斌看来,广大学生、年轻人相约去博物馆看展,让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的课堂,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推动了研学旅游的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博物馆本身就是文化传承、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一线博物馆之外,我们还有一些专题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博物馆教育体系,获得年轻人喜爱。”

“如今,更多年轻人愿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这不仅仅是一种文旅融合新趋势,更是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转变的体现。”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

马萧林认为,博物馆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名片,还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资源,能够直接体现出一个城市在文化上的吸引力。博物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旅游产品与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提升博物馆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够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看来,博物馆就像城市的一个书房,游客就是来书房阅读城市的读者,同一本书,不同的游客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博物馆还是城市的教室,文物则是千年文化之魂凝聚而成的‘老师’,现在的年轻人‘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实际上是到这些‘老师’面前聆听历史的故事,见证奇迹的发生和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4日,游客在位于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观看《洛神赋图》快闪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博物馆要做青少年的“知心朋友”

如 今,年轻游客成博物馆游主力军。 那么,博物馆如何进一步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体验需求?

在倪闽景看来,信息化时代,年轻人对于实物的学习逐渐回归。

因为实物包容的历史感更真实,而且实物更有再发现和再表达的力量,同样一件文物,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和不同的角度拍摄,会得到不一样的体验,这是年轻人在博物馆追求个性和热爱生活的一种体现。因此,博物馆应该更注重藏品的丰富性和展陈的艺术性,让年轻人有更多的自主发现机会和有再传播的热情。

“博物馆是各类珍贵文物的保存地与展示地,更是青少年认识历史、传承文化的鲜活教材,尤其是其探索未知的内容特点和灵活多变的场景体验,在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方面具有重要优势,所以博物馆要做青少年的‘知心朋友’。”马萧林认为,博物馆要想进一步吸引年轻群体,一是要真正了解青少年的特性和需求,放下包袱和他们进行真诚交流和对话。二是建立服务青少年的博物馆资源菜单系统,结合青少年需求,让传统文化不再枯燥乏味,在形式和内容上变得有趣起来。三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活用各类传播手段,创新博物馆与青少年的连接方式,从而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感染力。

“可以借鉴洛阳文旅爆火经验,在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等方面深挖自身优势,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建议,首先,在展览内容设计上,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推出一些具有时尚感、科技感、创新性的专题展览。其次,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展览,让年轻人能够深度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再者,加强与年轻人的互动交流,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同时还能够借助自媒体进行二次和多次传播。

“同时,注重博物馆的空间营造,打造一些适合年轻人休闲、社交的区域,如特色咖啡馆、创意商店等,使博物馆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社交空间。”郭爱和补充说。

△4月25日,游客游览西安博物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5日,游客游览西安博物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如何让博物馆“热”长居“顶流”?

博物馆应如何接住“热度”,让文物更鲜活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在当前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文化消费更需场景化的大背景下,博物馆要维持‘热度’,就要深度推进博物馆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新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马萧林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河南博物院夜间开放,拓展服务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有强 摄

对此,他进一步建议,一是要厚植文明基因,坚定文化自信,把文物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科技的、时代的价值研究透、解读好,还要有更活泼的表达,把文物最美、最神秘、最吸引人的那一面展示好、宣传好。二是要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将更多文化文物资源“IP化、生活化、产业化、国际化”,开发更多爆款、网红文旅产品,培育打造博物馆文旅文创品牌矩阵。三是要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传播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再造与创新,让博物馆时尚起来、有趣起来,丰富文旅消费产品供给,合力开发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富矿”。

倪闽景也表示,博物馆有其物理空间的限制,但博物馆还有文化空间和数字空间,这两个空间并不受地域限制。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让文物超越物质属性,在文化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更多样的表达。博物馆应该充分采取文化跨界、数字孪生、协同共创的方法,进一步接住和推高博物馆热,让博物馆“热度”转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进而更加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

记者:周佳佳 徐康辉

摄影:贾宁 王有强

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