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授权‘田氏文化’网络平台发布

山东郓城田氏

郓城田氏现包括居住在郓城县城关镇田家庄,郓城县黄集乡程家垓,东平县商老庄乡安山湖田家庄,成武县城北三十里党楼,徐州府桐芝县(据考为:铜山县)、城北六十里朱九店,河南省范县葛口村,徐胡同村,以及由安山湖田庄迁入东北三省(黑、吉、辽),河南安阳、山西榆次、天津杨柳青隐贤村居住的田氏族人。有在明朝约天顺年间失传的二世祖四支尔寿祖一支,二世祖三支尔福祖后裔,九世祖字中兴约清朝康熙年间迁徙白阳官庄(据考为:宁阳官庄)居住的田氏族人。还有清朝光绪二十五年随巨野武状元田在田定居在济宁田家公馆的安山湖田庄田廷扬一支等田氏族人。至2004年郓城田氏已传至二十三世“先”字辈,按归德田氏始祖德甫公始,已传至二十五世。

郓城田氏由来久矣,溯其本源,始祖德甫公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汴之浚仪再徙于归德郡城东三十里柳河集东南三里因家焉。明初,德甫公生二子,长子仲和,次子仲良。归德田氏为长门支仲和公后裔,郓城田氏、肥城田东史田氏为二门支仲良公后裔。(根据《归德田氏家乘》,郓城田氏清咸丰五年(1855年)老谱序,东平安山湖田庄郓城田氏十世祖可训公祖碑碑谱,肥城汶阳镇田东史村《田氏族谱》及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述祖林墓表》等原始资料考)。

郓城田氏清咸丰五年(1855年)首修田氏家谱,明确记载如滋公在河南老家居住数十年后,又从河南归德府田老家迁居郓城,遂为郓人,自此枝开叶散,家族兴旺。据东平安山湖田庄始祖(郓城田氏十世祖)可训公碑谱明确记载,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郓城田氏已传至十七世“延”字辈,按河南归德府田老家始祖德甫公始,已传至十九世。

自郓城田氏始祖如滋公从河南归德府田老家迁居郓城以来,经世代口传,如滋公在河南老家失续两代,因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如滋公离开田老家出走已400余年,而一直没有与河南归德府田老家联系,所以历史留下很多悬念。

2011年11月份,东平安山湖田庄给郓城田氏十三世祖永春公和十四世祖守业公立碑。在给十四世祖守业公立碑撰写碑文时,遇到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问及族中长者,亦皆茫然。

安山湖田庄田继慎(郓城田氏十八世)、田忠厚(郓城田氏十九世)等族人随后便查阅古载资料。当时可查阅的资料太少,最早的只有安山湖田庄保留下来的郓城田氏唯一一套、光绪二十九年的老谱。况且从郓城田庄至东平安山湖田庄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仅十余世之间,世系就出现了参差,更有甚者,1995年6月和巨野田氏联谱时,由于没有仔细阅读清咸丰五年的老谱序,没弄清楚,明、清两朝代的帝王年号,违背了历史的逻辑规律,误将郓城田氏始祖如滋公迁出祖籍地—河南归德府田老家改为山东青州诸城庞格庄,同时和巨野田氏六世祖子英公合为一人。其实郓城田氏如滋公据老谱序,老碑谱考,由河南归德府田老家迁往郓城的时间约为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而巨野六世祖子英公则明确记载为明隆庆二年(1569年).由此可见,如滋公比子英公要早140多年,正好五代人。在联谱中,又人为地去掉老谱中有明确记载的念祖,念宗两位三世祖,还把五世祖安和六世祖登科父子关系演变成兄弟关系,可谓对先祖之大为不敬。但基于关心热爱家族事务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感谢这些族人的。

由此可见,文化知识对国家、对民族、对家族是何等的重要啊!

为实现求真务实,正本清源,理清世系,规范辈次这一愿望,应山东枣庄薛城田完祠管理委员会的邀请,安山湖田庄田继慎、田忠厚等一行三人参加了于2012年3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壬辰年华夏田氏祭祖大典暨首届田完文化研讨会》。会上有全国18省市的田氏宗亲近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几千人参加了祭祖大典。

在这次大会上,郓城田氏族亲代表有幸结识了河南归德府田老家的田绪科、田景章、田启芳、田启礼及其妻王秀云五位田氏族亲。见面倍感亲切,都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意,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共同探讨,又交换了一些家谱资料,查找出了双方的一些历史承接点和相同点。双方都同意以历史记载为依据,再找最早的历史资料。

怀着对祖先和后代子孙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参加田完文化研讨会的郓城田氏族亲代表于会后又从巨野田庄、郓城田庄和郓城程垓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又发现了很多历史证据。

清明节期间,安山湖田庄田继慎、田忠厚、田延高、田继科、田忠才、田忠武、田义福等田氏族人利用回老家祭祖的时间,再到田家老林查看最早的碑文和碑谱记载,从中理出了一些有力的历史证据。

郓城田氏最早的历史记载,可查到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安山湖田庄十四世守勳公等族人的倡议下,合族共议,公出林地七亩,把安山湖田庄始祖(郓城田氏十世祖)可训公坟茔迁于斯。五年后(1845年清明)再给可训公立碑,守勳公撰碑序,并把当时的家谱族人名字及世系刻于碑阴(碑谱),详细叙述了郓城田氏从始祖如滋公以来的迁徙过程,人口繁衍及家族发展。给理清郓城田氏世系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见郓城田氏十世祖可训公碑序及碑谱)。

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给可训祖立碑后,安山湖田庄守勳公等族人,又去郓城田庄共议共同修谱,和给如滋祖立碑事宜。由于郓城田庄老林没有立碑无文字记载,也没有统一的字辈,世系之间出现参差,昭穆不清,为解决此项问题,守勳公等族人前往郓城田庄,和族祖思聪、族兄金嶺、族弟金榜进行协调统一,前后近十年的时间,直到清咸丰四年(1854年),才给如滋公立碑,清咸丰五年(1855年)首修郓城田氏家谱。为使昭穆有序,按安山湖田庄和郓城程垓清朝乾隆末年所启用字辈“永、守、朝、廷、延、继、忠”,自“朝”字辈起,依次为“朝、廷、延、继、忠”。清光绪二十九年二次修谱时,再启用十字辈,依次为“义、兴、从、先、典、德、育、培、根、源”,1981年第四次修谱时,再启用十字辈,“慎、远、广、传、清、勤、学、世、代、明”。

为再次确定世系和辈“字”完全统一,民国十二年(1923年)郓城田庄、程垓、东平安山湖田庄的族人代表,给五世祖安公立碑,特别是郓城田庄的金殿、伯珩、廷耀三位族人,代表了郓城田庄族人的意愿,碑序又由业儒廷耀亲自撰写,再次提到如滋祖自河南归德府田老家迁郓,世系清楚,“字”辈统一。这是整个郓城田氏的世系和辈“字”的完整统一,可惜由于黄河水淹没,安公墓碑一直埋在地下,直到2013年3月才重新出土,因郓城田庄个别族人不了解当时历史情况,一时接受不了世系辈“字”完全统一后的历史事实,是可以理解的。

随着原始历史资料的不断出现,又经过郓城田庄、程垓、东平安山湖田庄族人的多次接触和探讨,认识逐步统一。郓城田庄的田延忠、田延令、田延香、田继堂、田继良、田继兵,郓城程垓的田继龙、田继臣、田忠贵,安山湖田庄的田延高、田延来、田延铎、田继科、田忠厚、田忠山、田忠才等郓城田氏多数族人一致提议,到河南归德府(商丘)田老家进行寻根拜祖。郓城田庄田继雷、东平安山湖田庄田继慎、河南归德府田老家田绪科、田启义、田启芳、田启礼等两省田氏族亲共同约定,于2013年5月4日前往归德府(商丘)田老家寻根拜祖。于是就有了郓城田氏以田延令为拜祖团团长的13人族人代表一行,自如滋祖离开田老家五百多年后的首次大拜祖。这是归德田氏和郓城田氏家族史上的一件盛事,而且是归德田氏和郓城田氏家族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见《欢迎山东郓城田氏返故土拜祖纪念册》。

世事沧桑,人海茫茫,尽管历史朝代不断更替,人类社会不断变化,一个家族只要坚持耕读继世,忠孝传家,就会持续发展,不断壮大。纵观郓城田氏从始祖如滋公自河南归德府田老家迁郓城后近六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枝开叶散,家族兴旺。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田氏家谱》记载,在500多年的历史中,郓城田氏曾出现过进士、监生、增生、廪生、副生、武生、曲阜右堂、掌书官、有多名乡饮介宾、乡饮众宾、还有19名业儒等古代田氏先贤。

从光绪二十九年至2019年郓城田氏第六次修续《田氏族谱》记载,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郓城田氏又出现了多名老八路军战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多名烈士。据不完全统计,出现了20多名县团级干部、30多名科级干部、40多名中、高级科技人员、企业家,还有很多毕业和再读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这些族贤分别从事于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领域,有的还定居在国外。

这些皆依赖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后辈的勤学上进。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愿国家繁荣昌盛,愿田氏家族兴旺并源远流长!

此文根据2012年4月6日《论郓城田氏由来与发展》论文补充修改,不当之处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再进行补充修改。

郓城田氏第六次修续族谱委员会

2024年5月16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氏文化’网络平台田绪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