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王牌栏目《焦点访谈》曝光了北京几所初中存在“掐尖招生”的现象。校方通过选拔考试、杯赛、投递简历等各种手段,在派位入学之前提前锁定并招收尖子生(俗称“掐尖”),以此获取更优质的生源,以期提高本校升学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时长约15分钟,内容翔实,点评到位,而且离今年的小升初招生季相隔不远,可见编导团队是用了心的。这样的违规掐尖乱象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着,破坏了教育公平,如今被央视曝光,颇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大快人心?说真的么?

撕裂的媒体,困惑的家长

撕裂的媒体,困惑的家长

说到小升初掐尖,这在鸡娃圈完全就是公开的秘密。之所以叫“秘密”,是因为参与掐尖的当事人——学校和学生家长——嘴上从来不说,网络搜索也很难搜到公开信息。不过,但凡家长有心挖掘,都能从各种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一些信息,然后顺藤摸瓜找到“掐尖”的途径。

这种掐尖在双减前就存在,而且非常普遍,搞得当时的小学生卷出天际,家长苦不堪言。因此,在双减政策出来的时候,小升初掐尖首当其冲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但政策打击的只是行为,通过掐尖获得更好的生源和资源,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始终都是一个刚性的需求。于是,掐尖行为就衍生出一套新玩法,渐渐变成了牛校和牛娃之间开展的“地下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次《焦点访谈》的内容编排看,编导事先掌握了大量的内幕信息,包括鸡娃圈的潜规则、黑话,各种特殊渠道的时间地点手段等等。这不是几天功夫就能闹得明白的,说明制作之前编导必然已经浸淫于此一段时间了。掐尖行为本身,更是存在时间长(过去几年一直都有),波及范围大(除了北京,很多城市都有)。如此持久、大面积的违规现象,为什么直到今天才曝光,并且只是曝光了庞大冰山的一个小小角落,本身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事实上,如果听从媒体的报道,家长会发现自己同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之中。一方面,是“伟光正”的双减行动如火如荼,把时间和快乐感还给了学生和家长;另一方面,十四五岁上清华的天才神童层出不穷,而且无一例外地被各路媒体吹上到了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普通家长,不禁要问了:这些初中就直接被清华掐尖的小孩,是双减出来的吗?

当然,媒体报道里会说,这些小孩之所以那么“神”,主要出于他对某个学科的热爱和天赋异禀,他们从来或者极少去参加什么课外培训,能有如此厉害的成就基本都源于自学……

这话你会信么?我反正是不信的。作为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跟他们一样上清华、上北大,并以这些已经上岸了的优秀学子为榜样来做教育规划。研究来研究去,提前卷,并且一路掐尖上好的初中、高中是成功率最高的方式。

然后媒体跑出来告诉你说:上清北这个目标是光荣的,但成功率最高的方法(掐尖)是违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届家长,真的很难。

这次报道的后续发展也能给困惑的家长们提供一些“启示”。

报道出来后,相关主管部门的措施呢?北京教委17日通报,约谈了节目中曝光了的两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学校,并进一步核查线索,对相关责任人问责处理。

北京掐尖最凶的是朝阳么?恐怕不是吧。连我这种外地家长都听过“海淀六小强”的大名,节目中很多匪夷所思的掐尖玩法估计是这些学校原创出来的吧。如今处罚措施对带头大哥视而不见,反倒是抓住奔波儿霸、霸波尔奔不咸不淡地打两下屁股,算是给了个什么样的信号呢?

而北京之外那些公开掐尖的城市呢?考虑到高考/高中竞赛是一场全国性的竞争,多整治北京的掐尖乱象,强迫北京学子不那么“卷”,自己回头继续招最优秀的生源,卷到飞起,听上去是不是反而有点乐见其成的味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传某省会城市某机构高端体系规划图

“掐尖”屡禁不止的背后:拔尖创新 vs 教育公平

“掐尖”屡禁不止的背后:拔尖创新 vs 教育公平

节目的最后,央视给“掐尖”屡禁不止找了这样一个原因:“有专家认为,目前不少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导向依旧停留在唯分数、唯升学,这是招生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简单说,怪教委。

我要替教委说句公道话,他们也有苦衷。

毋庸置疑,确保教育公平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职责。除此之外,他们还担负着为国选材——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责任。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后者的紧迫性非常高。而要高效、批量地选拔出这些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掐尖”是很有效的方式。清北要挑尖子,从哪来?全国最优秀的高中!这些超级中学也要挑苗子,又从哪来?初中、小学呗!于是,从清北开始,一路向下、向源头提前要人才苗子,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冗长的“掐尖”链条。从这个完整的图景看,小升初只不过是这根链条上一个相对不太重要的环节而已。

既要又要,主管部门也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播出不久,澎湃新闻评论也发表了评论。他们给的原因更中肯一些:“在中考、高考还是只能看分数,而中学教育资源分布又相当不均衡的现实下,指望学生和家长都无条件接受‘免试就近入学’,不能通过自己努力去争取较好的教育资源,恐怕接受起来也不容易。”

这个说法有点道理,但依然没有点出根本。不均衡的何止教育资源。名校、高学历不仅意味着能在读书时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能帮助校友群体在毕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更广泛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显著的资源优势。

说到头,我们的教育体制依然无法摆脱“选拔”的内核。

这种背景下,小升初掐尖也好、中考自招也好、高校竞赛保送/自主招生,等等,本质上都是牛校和牛娃之间一场越过千重阻隔、充满浪漫情怀的双向奔赴啊。

我们以前习惯把高考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如今的掐尖就有点像牛郎织女的“鹊桥会”了。如果在不改变银河横亘、阻隔千里的大格局的前提下,天庭就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取消了鹊桥会,别说牛郎织女了,凡间的吃瓜群众恐怕也不答应啊。

所以,曝光北京几所学校的小升初乱象,连隔靴搔痒的程度都够不上。

结语

结语

公平和效率,自古以来就是一对小冤家,经常对着干,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体系庞杂的国家中,更是如此。

我们不可能光顾着公平,完全不要效率。试想,如果人人躺平、甘于平庸,国家找谁去突破高精尖技术?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只顾着效率,完全不要公平。毕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是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的立身之本。

所以,就需要有识之士在二者之间明确一个平衡原则。在一些情况下,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拒绝低效率的卷,在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选拔出拔尖创新人才,这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至于怎么实现,还需要劳烦主管部门多思考、多尝试了。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焦点访谈》实录小升初“掐尖招生”现场 为何乱象屡禁不止?

央视新闻:小升初“掐尖招生”,北京两学校负责人被约谈

澎湃新闻评论:小升初“掐尖招生”屡禁不止,病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