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最终结论是"自杀";

细思极恐的是,波音第二名吹哨人病情迅速恶化,前几天也死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巴尼特在波音工作了32年,退休前担任质量经理,参与建造了波音787客机。

退休后,通过媒体曝光了波音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还准备捅到法院。

事发前一天,他接受了波音委托律师一整天的询问,但在3月9日早上,本该到法庭作证的他被发现死在车内。

他右手握着一把银色的手枪,食指扣在扳机上,右侧太阳穴附近遭受枪伤。

现场存在两个疑点:

一个是汽车座位上有一张“白色便条”,内容未被公开;

另一个疑点是,巴尼特车的里里外外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找不到指纹。

现在经过警方“调查”,最终认定这是一起“自杀”案件......

不得不说资本的力量无比强大,“解决不了问题,就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2019年巴尼特就发现很多问题,包括不限于:

1、波音在飞机上“故意安装不合格零件” ;

2、4分之一的氧气罩是存在故障的;

3、新飞机追求产量忽视质量;

4、员工缺乏训练及纪律,管理混乱;

实际上波音公司不论飞机舱门脱落,驾驶室玻璃出现裂痕,以及发动机故障、引擎喷火、起落架轮子掉落、疑似失控等故障都成了家常便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半岛电视台的记者密访波音公司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爆出的问题更可怕:

员工不少是“瘾君子”,工厂管理层对9成的生产问题视而不见,自己都不敢让家属坐波音飞机......

波音为什么变得这么“烂”了?

最大的原因是:

波音公司已经由一家实体制造公司转变成了一家金融公司。

2005年,波音专门成立了“波音金融公司”,主攻租赁融资市场。

在民航领域里租赁是个大生意,许多航空公司想买飞机,但没有足够的钱,于是就去租。没钱租咋办?

可以到“波音金融公司”贷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金融利润已经占波音利润率最高的23%。尝到甜头后,波音开始疯狂推动外包,以便专心做金融。2004年开始研制的787客机,美国供应商占波音飞机零部件供应首次降到了50%以下。

波音现在的情况是,全球化的供应链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率,提高了股价;但代价就是质量管控能力明显下降,道理很简单,许多东西都不是自己生产。

再就是,作为一家传统工程类制造公司,想要涨点股价是很难的,理论上得先研发一款机型耗时可能要十年,投入无数人力物力最后卖得好才能涨,要是卖不好还得跌。

很显然不如直接玩金融游戏,比如股票回购。

特别是,在最近七年波音的总利润不过388亿美元,但光是给股东们分红+回购的支出就高达642亿美元,目前波音的负债率已经攀升到了100%左右。

债多了就要削减开支,也没法再加研发投入,然后,就开始糊弄了。

事实上,波音公司的现状就是美国制造业的缩影,也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巴尼特用自己的死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

资本都在玩更容易赚钱的金融,美国严重去工业化不可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