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近年来,贵州赤水市深入实施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赤水河汇入长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河”“幸福河”,同时,赤水河里的物种多样性逐年提升,消失多年的水生物种重新现身,鳗鲡等珍稀鱼类的个体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赤水河站,研究人员正开展赤水河鱼类资源监测,并对孵化的鱼卵进行科学研究,在赤水河流域(赤水段)发现的鳗鲡、宽唇华缨鱼、中华沙鳅等珍稀特有鱼类在室内水循环养殖系统的鱼缸内欢快游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赤水河站科研助理何雨琦表示,通过监测和繁育等科技手段,进一步优化了赤水河鱼类种群结构,增强了流域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目前赤水河贵州段分布有鱼类12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对象为长江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对象有鯮、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金沙鲈鲤、岩原鲤、胭脂鱼和长薄鳅。此外,赤水河贵州段还分布有3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赤水河站科研助理吴志恒表示,自从全面禁渔措施实施以来的7年,鱼类物种多样性稳步提升,部分物种的栖息范围明显扩大,部分珍稀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主要优势种类的种群结构也显著优化,鱼类整体资源量明显增加,鱼类繁殖状况显著改善。

(来源:遵义市生态环境局、贵州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