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近80年历史。在这近80年中,全球局势相对稳定并没有发生“三战”,不得不承认的是期间联合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和斡旋化解了多次潜在的大战风险。

众所周知,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联合国成立伊始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公开反对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不过最终却被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服才改变了态度。

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美国人又为何会支持彼时的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

而在这之前,日本已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整个欧亚非大陆可谓是狼烟四起,兵连祸结,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对于战争,人民可谓是深恶痛绝。希冀远离战争、和平也成为了共识,1941年,美国和英国在《大西洋宪章》中便提出了一个设想,在战争结束之后建立起一个维护和平的安全机制,这为后来联合国的建立埋下了引线

次年,美、中、英、苏在内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会谈,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一词走上历史前台。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再次在莫斯科举行了会晤,共同签署了《安全宣言》,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框架。但此次会谈并没有提及细节,因为当时反法西斯战争局势还不明朗,战场十分焦灼,显然不适宜讨论该问题。

一年后的1944,日本和德国颓势尽显,接连战败,人们看到了结束战争的胜利曙光。四国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拟定了一份筹建联合国的《建议》方案,明确提出了联合国建立的宗旨和原则。

虽然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大的原则上,即使是意识形态上互相对立的美苏两国也选择了暂时搁置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筹建联合国的相关工作走上了正轨,首要之事就是选出合适的理事成员国,其中常任理事国的选择最重要。

评选的主要标准有两点,一是国力是否强大,二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就在大家以为中国可以顺利入选的时候,英国首相丘吉尔却明确表达反对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丘吉尔肯定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但认为中国国力比较弱,没有能力充当“世界警察”,因此也不能成为常任理事国。

一时之间,中国入常的事情陷入了僵局,不过没想到美国总统罗斯福却支持中国,他强调中国的人口多,且国土面积巨大,有巨大的长远发展潜力,而且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理应成为常任理事国。

但丘吉尔坚持他的观点,此时罗斯福已经看透了丘吉尔的心思,英国最大的担忧是可能是害怕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后,要求收回原本就属于中国的香港,这无疑会严重影响英国在亚洲地区的利益。

于是罗斯福在会后单独见了丘吉尔,他表示二战结束后西欧和美国必然会同苏联展开对抗,欧洲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巨大问号,只有努力拉拢中国,才能让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国家压力减轻,赢得战后恢复经济的和平契机。

最终丘吉尔权衡利弊后改变了态度,中国顺利成为了常任理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美国当时之所以支持中国入常,除了强大的国家潜力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美国政府当时对南京政府和蒋介石部队有信心。

不过战争从来都不是兵棋推演、纸上谈兵,而随着三大战役的失败,国民党也大势已去。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传统当继承在联合国的席位,不过出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需要,加之新中国更亲近莫斯科,于是美国为首的国家拒绝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当时苏联在联合国上提出了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一事,但被美英等国以各种借口回绝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决定改变思路,积极同周边国家开展外交合作。1955年周总理参加了亚非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基本外交方针,赢得了亚非各国的普遍认可,为新中国外交事业打开了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二战后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加入联合国,美国在联合国已经无法“只手遮天”,支持中国的力量逐渐强大;更重要的还有一方面,进入60年代后,中苏关系发生了变化,以致于1969年在东北边境还发生了冲突。美国开始拉拢中国,先是基辛格秘密访华,然后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太平洋两岸关系改善。

同年10月底,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自此之后,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地区的和平稳定,为世界公平正义而奋斗。

美国人的态度之所以先后有别,无外乎是从其自身利益考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