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蕴侠,号庸,重庆金马寺镇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1938年,台儿庄战役打响,他身先士卒,参加了腾县守城战,可谓救国有功。

而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党抓捕前中统敌特分子的名单中,他却榜上有名,且周总理亲自批示:“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很显然,郑蕴侠的人生发生过翻天覆地的转变,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郑蕴侠(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早期的郑蕴侠身上还散发着几分正气,那便是他对军阀割据的不满,16岁中学毕业就跑去上海学法律。后来,北伐战争士气高涨,他认为要彻底解决军阀混战还得靠武,索性又弃法从军,考入了黄浦军校,成为第四期步兵科学员,毕业后他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中央司法院法制专员。

1938年,台儿庄战役打响。面对外敌入侵,蒋介石下令一致对外,郑蕴侠便率领文职工作组到腾县鼓舞士气。怎奈日军火力凶猛,在腾县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郑蕴侠毅然命令工作组加入战斗,直到援军赶到,他们才撤回到原来的岗位。

腾县守卫坚持了7天,终因装备的悬殊被日军攻破,122师师长王铭章以及他麾下3000将士全部殉国。郑蕴侠悲极而泣,带着对侵略者的恨挥笔写下了自己的《满江红》:

侵略耻,犹未雪,民族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富士山缺。壮志饥餐倭奴肉,笑谈渴饮东洋血。待从头,扬我国族威,新中国!

此时的壮志豪情对郑蕴侠来说,是由衷而发的。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任命其为中统专员,从此开启了他的特务生涯。

郑蕴侠人生态度的转变,不得不说是蒋介石对他的“器重”。

郑蕴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蒋介石一边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在重庆沧白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一边派遣特务伺机搞破坏。就在我党代表王若飞公开发言时,混杂其中的郑蕴侠便故意刁难他。

王若飞身正不怕影子斜,用以理服人的方式给他怼了回去,失去颜面的郑蕴侠竟恼羞成怒,纠集手下拿出藏好的木棍向其打了过去。顿时,会场一片大乱,政治协商会议无法再开下去,蒋介石的目的就这样达到了。这个戏码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沧白堂”事件。

事后,19个民主团体经商议决定在较场口举行群众大会,李公朴、陶行知、郭沫若等知名人士都有参加。陈立夫得到情报后,遂派出郑蕴侠前去破坏。这时,李公朴正要发言,郑蕴侠单手一挥,特务们一拥而上将他打倒在地,趁着混乱,特务们更是见人就打,郭沫若的眼睛瞬间被打掉,李公朴被打成重伤。直到周总理和冯玉祥赶到,才制止了这场惨案,总共造成60多人流血受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较场口血案”,归根结底就是郑蕴侠一手炮制的。

事件之后,郑蕴侠如愿受到了蒋介石的大力嘉奖,而极其想要和平的广大民众却看到了蒋氏的真面目,果然,紧随其后,他撕毁了《双十协定》,悍然发动了内战。

王若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底,重庆解放迎来曙光,垂死挣扎的蒋介石命杨森组建“新编救国军第一军”,郑蕴侠以中统少将特派员的身份担任了该军政治部主任。穷途末路,他依然做着最后邀功请赏的美梦,竟然去找帮会、土匪来与我军抗衡。

然而一个月不到,重庆便迎来了解放。杨森丢盔弃甲选择逃回成都,同时也命郑蕴侠离开大陆,逃往台湾。

接到命令的郑蕴侠立即将办公室内的机密文件进行烧毁,然后同司机李增荣一起回家接老母亲。没想到老母亲说什么也不愿意走,无奈之下,郑蕴侠只好命司机直接开往重庆机场。

没想到刚走不远,就传来阵阵爆炸声,原来出逃台湾的蒋介石不甘心,对重庆实行了“焦土政策”,不但派飞机对重庆城区进行了大轰炸,还炸毁了两座机场。

听闻机场被炸,郑蕴侠索性决定改道成都,再从成都逃往台湾。眼看就要抵达目的地了,车子却熄了火,他赶忙命令司机李增荣下去修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车子还没有修好,郑蕴侠便想催促一下司机,哪知当他伸出头一看,哪里还有司机的踪影。他突然意识到情况不妙,索性狗极跳墙,弃车逃跑了。

被轰炸后的重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司机李增荣早在重庆解放前就投靠了我军,车子是他故意弄坏的,他本想趁修车之机通知我军过来活捉郑蕴侠,结果还是让狡猾的他跑了。

郑蕴侠断定机场是不能去了,他决定先到成都投靠杨森。然而等他小心翼翼、紧赶慢赶地到达成都后,一打听才知成都也已经解放了,杨森和他带领的20军也成了起义军。

走投无路的郑蕴侠旋即又折返回到了重庆,他突然想到了有个远房亲戚在川军当过师长,叫王元虎,便连夜找去了他家。

可他万万没想到,王元虎也揭杆起义了。不过还好,王元虎对他倒是十分亲热,还说他要是早点来就一起起义了。

毕竟自己没有起义,郑蕴侠听得是胆战心惊,他怕王元虎会趁机卖了他,居然选择了不辞而别,逃了出来。

没有办法的郑蕴侠只好东躲西藏,为了掩饰身份,他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何文安”,从此便销声匿迹了。

《迷徒》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过头来,当司机李增荣带着我军人马前来抓捕郑蕴侠,只看到吉普车还停在原地,而他人早已不知所踪。还好机场已经封锁,水路、陆路也已经切断,要想逃往台湾,郑蕴侠怕是插翅都难。

鉴于他曾经的恶行,此人如不归案,一是无法向民众交代,二是让他流落民间,也将后患无穷。于是在抓捕前中统敌特分子的名单中,郑蕴侠的名字赫然在列,而且周总理还亲自批示,对他必须“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濯水,地处川黔两省交界处,只有一条青石板街,人口不到2000,与外界少有联系,时不时会有一些行商、游医、瓦匠、篾匠到此盘桓逗留,来个陌生人也不会引起注意。对于郑蕴侠来说,这里就是他理想的藏身之地。

来到镇上的郑蕴侠又改名叫“刘正刚”,为了生存,他四处替人干活,不要钱,只要给碗饭吃就行。时间一长,一位姓何的独居大娘见他漂泊可怜,便让他住进了自己的院子里,这样一来也算是安定了下来。

安定下来的郑蕴侠觉得靠帮别人干活混口饭吃终究不是长法,便在濯水做起了杂货生意。街坊四邻的忙他还是照帮不务,而且连饭都不用给了。如此一来,大家和他的关系就越来越融洽了,经过一致认同,郑蕴侠还在濯水落上了户口。

旧时小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年,土改风暴席卷全国,终于吹到了大山深处的濯水。郑蕴侠巧妙地利用了何大娘和邻居们的纯朴,通过对他在镇上的表现以及他的家产情况,评定他为贫农。这是郑蕴侠想要的,对他的身份隐藏具有很大帮助。

可是他还是有所顾虑,自己40多岁了,在外“憨厚老实又勤快”的形象没有一个媳妇儿是说不过去的,尤其在这闭塞的深山小镇,更是不正常。郑蕴侠无时无刻都在想着为自己的身份尽可能地多加一重保护。

不久后,一个女人走进了他的生活。

这个女人名叫邵春兰,山东人,因为战乱流浪到了濯水镇。她长相普通,气质朴素,话也不多,郑蕴侠认为娶她做老婆再合适不过了,不起眼、不外向就是最好的隐藏。于是,他开始主动去接近邵春兰。

都说经历过大悲大苦的女人最渴望的便是找个能托付终身的好男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邵春兰眼里的郑蕴侠就是这样一个“好”男人,同样的流落他乡,同样的孤身一人,命运将他俩撮合在了一起,有了这层外衣,郑蕴侠理所当然地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旧时货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社会改造涉及工商业,濯水镇供销社一致认为像“刘正刚”这样“上进”的私营小贩就应该纳入改造,于是派他去县城学习会计。郑蕴侠怕不是什么好事,万一暴露了身份就完了,于是推脱说自己大字不识,胜任不了这个美差。可工作人员说:“就是因为不懂才让你去学嘛,看你这股聪明劲儿,很快就会学会。”经不住游说,郑蕴侠只好答应了下来。

学成归来的郑蕴侠从小商小贩一跃成为了供销社食堂的会计,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竟捧上了“铁饭碗”。开心之余,他决定正式把自己活成“刘正刚”,在会计的位子上踏踏实实地干下去。

可是,太过投入就会忘乎所以。

为了掩人耳目,郑蕴侠藏起自己从小所读过的书,对一起工作的同志说:“被学识字,请大家多多关照”。然而,第一天打算盘还磕磕碰碰的“刘正刚”,第二天就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了。大家都觉得奇怪,但转念也就没多想:“万一别人就是个人才呢。”

如郑蕴侠所愿,工作上一切顺利,生活上也平稳了下来。他甚至刻意去忘记自己的真实名字,要活成堂堂正正的“刘正刚”。

一天,“刘正刚”正在清点物资,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的笔帽不见了,他随口就自言自语地说道:“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正好领导过来交待事情,听见了他说的话,顿感不对:“一个刚刚才学认字没多久的人,怎会把成语说得这么溜?”经过一段时间的暗中观察,领导越发感到不对头,因为才开了会,上面说有大批特务潜入大陆,企图激活前国民党残留的的特务,领导迅速将情况反映给了公安机关。

供销社食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段时间的暗中监控与调查,坐实了“刘正刚”的真实身份,他就是潜逃8年的中统特务郑蕴侠。

1957年5月19日早上,郑蕴侠刚刚来到供销社上班,几名公安便将他围住:“郑蕴侠,你被捕了!”。看着正对自己的黑洞洞的枪口,这是他恐惧了8年的场景。

郑蕴侠瘫坐在椅子上,束手就擒。8年来,他胆战心惊,东躲西藏,从来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如今终于结束了。

审讯中,郑蕴侠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供认不讳,周总理的亲批也终于画上了句号。8年的逃亡,一朝被捕,郑蕴侠创下了当时的中国之最,他是最后一个在大陆落网的国民党少将级特务。

1958年12月12日,一审判处郑蕴侠死刑,他全盘接受,没有提起上诉。十天后,在重庆学田湾体育场举行万人公审大会,这一次公审将决定郑蕴侠的最终宿命。

终审宣判,他被改判为15年有期徒刑,这是郑蕴侠万万没有想到的。他自己都说:“我的罪恶,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感谢政府的伟大政策,给了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原来,当时中央出台了惩治残余敌特的新规定:可杀可不杀的不杀。

郑蕴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蕴侠正是因为这8个字的新规免了死罪,在狱中度过15年后刑满释放,落得寿终正寝。

郑蕴侠饱读诗书,又曾在上海法学院和黄浦军校深造过,出狱后政府便安排他当了一名教师。郑蕴侠兢兢业业,一边工作努力,一边撰写文史资料,他真心地想要回报社会。

1984年,为了弘扬保路运动的爱国精神,开拍电影《草莽英雄》,主演是当时还未成名的张国立。为了让人物形象树立得更加逼真,导演特意请来了郑蕴侠为其指导。原因就是当年郑蕴侠拉帮会,拜炮哥,他懂得那些“道上”的规矩和指令、手势,是货真价实的“炮哥通”。

《草莽英雄》主角张国立(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96年开始,郑蕴侠又着手写自己的回忆录,他要将中统的种种罪行公诸于众。他写了整整10年,达76万字,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史资料。

郑蕴侠的一生堪称传奇,关于他的一生,央视曾在2009年制作了一档七集纪录片《迷徒》。

这一年,郑蕴侠102岁。也就在这一年,他因病去世。

弥留之际,郑蕴侠留下了三个字:较场口。

他的家人说:“这是他最后的心愿,但没有实现,就是再去重庆较场口看看,他想站在历史面前忏悔......”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