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工厂》这歌,在最初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处境有点儿尴尬。

在中国新说唱的阿卡贝拉环节,@河南说唱之“神”对着@法老和@大张伟吟唱《工厂》。但颤抖到哽咽的声音,让表演几乎变成了一场灾难,以致于让#河南说唱之神EMO说唱的词条,在微博冲上热搜,引发争论。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河南说唱之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河南说唱之神

一些人觉得这是人文说唱,词好儿就行;另一些人觉得技术太差,flow不行,不该给链子。

但在表演播出后不到24小时,《工厂》MV的发布,便让更多人理解了@河南说唱之“神”的情绪到底从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5月5日《工厂》MV发布当天,负责制作这部MV的团队——冬泳社正在策划一个新的案子,在排期发布后仅仅十分钟,导演@李烜的手机就都炸了。

“我那天才明白流量袭来的时候到底有多吓人,所有人都在给我们截屏说你们刷屏了,不单单是圈里的人,几年不联系的人都跑过来跟我说这个事。”李烜说。

没人会否认《工厂》MV是一部现象级作品。截至目前,这部作品仅在@河南说唱之神的微博上,就已经获得了443万观看、6.1万点赞。这一成绩,为@冬泳社带来了更多机会:

“很多我们过去欣赏的人,比如像老狼啊、洪晃啊都过来点赞、转发,然后一些演员、音乐人也找我们勾兑,看看能不能有合作机会。这事儿对于我们来说挺振奋的,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是对的。”李烜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烜所说的选择,大概指的是摆脱惯性这件事。

他在1999年出生,大学学的版画,毕业作品是一部边缘人的纪录片。毕业后,辗转了多个行业,实在觉得打工没劲。于是便在去年,拉上了几个朋友,一起组建了冬泳社,打算通过给音乐人制作MV、拍商广营生,找个自己的活法。

摆脱传统毕业生人生路径意味着更多阻力,但他还是想试试。

从商业角度和流量角度来说,MV的意义在国内一直受到质疑,但在李烜看来无论流行音乐如何潮起潮落,MV始终是属于歌曲完整意义的魔法棒,歌词里的情绪需要通过视觉化呈现出来,才能更加立体。

“很多时候我相信直觉,我看MV长大,相信它在人们心中的意义根深蒂固。我们最初组建冬泳社也是这个意思,因为觉得拍东西,会让我们找回创作的快乐。”李烜说。

冬泳社以爱好为生的代价,是要跟一些规则对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了一股要性。

在拍摄《工厂》MV期间,李烜用诺米的一句话发了条朋友圈:如果一千个人觉得我无法成功,那么这一千个人都是错的。

在他们自己的描述中,冬泳社是一个家庭式的团队,是将大家聚集在一起的纽带,不是血缘,而是共同的爱好。这种属性,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更相信灵光的意义,每个点子是共同聊出来的。但这种特质,也注定会让他们在工业化影像生产中产生不适感。

这种不适感,除了表现在前辈的打压、对行业内潜规则的不解以外,更体现在生产效率和团队表达欲的冲撞上。

在一次拍摄过程中,冬泳社没有完全按照流程拍摄,而是加入了新的创意点子,但甲方对他们灵光一现的创作欲,表现得极为不耐烦。

“当时他用特别阴阳怪气的语气说:‘你们这群年轻人是来搞创作的吗?’”冬泳社企划@罗罗回忆,“对于很多合作过的甲方来说,拍摄工作就是到点下班,效率优先;所以他们接受不了任何的改动,但对我们来说这是作品,是想让他变成最好,我们不想要没有生命力的作品。”

《工厂》MV拍摄花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厂》MV拍摄花絮

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次的《工厂》,恰巧是@河南说唱之神满足了冬泳社创作性格的结果。

在《工厂》拍摄之前,李烜和@河南说唱之神就认识。为了拍摄,他跑到@河南说唱之神长大的地方生活了十天,试图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感受。

@河南说唱之神生活的地方,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近郊一个坐落在国道边上的村庄,李烜刚到的时候,村庄正在收萝卜,这里维持一种传统、原始的生活状态,具体表现在想喝咖啡要跑到12公里以外,外卖骑手想不送就不送。这些经验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李烜来说,是一种似曾相识的陌生。

“我妈来自内蒙古,我爸来自安徽,我生长在宁波。他俩都是从村子里走出来的大学生,是那代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我对这种生活的最初理解,完全来自于他们。”他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厂》拍摄花絮,从左至右:河南说唱之神@张方钊、李烜、张加淦(上)、曾浩然(下)

在这10天,李烜跟着@河南说唱之神在走过他生长的村庄、玩闹过的农田和土丘后,最终创作出了现象级的《工厂》。

不过,在村庄里体验的最初几天,李烜的拍摄想法跟最终呈现的白描纪录片样式大为不同。开始,他想把镜头对准一些传统的元素、用大幅度运镜拍一个视觉上酷一点的、带着悲天悯人味儿的MV。但@河南说唱之神和@罗罗提醒他,这个想法带着刻板印象、太俯视了。

“这个地的人,有自己的小日子。”罗罗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厂》MV开头四个孩子们坐着的断壁,这个“画中画”构图是这个村子留给李烜深刻印象的画面之一

很快,李烜就体会到了小日子的含义,按他的话说,这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生活方式。

让他理解这件事的,是@河南说唱之神的妈妈,她是秧歌队的,很有号召力,几乎承担了场外制片的工作:想要拍摄群演,他妈妈就叫来了舞友;想要鬼火,她就管闺蜜借,然后再找汽修厂的朋友重新改装,交给冬泳社。

“没有他妈妈,这个MV拍摄不会那么顺利,这种人和人的紧密连接、一呼百应的体验,是城市生活经验没有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植根于乡土的、最纯粹的生命力。”李烜回忆起拍摄经历,记得最深的画面,就是当一整个院的人都望向镜头的瞬间。他们的表情定格的瞬间,就像是一个凝重的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赢得所有人的击节赞叹,《工厂》亦然。

随着《工厂》MV的爆红,批评声也接踵而来,一些批评者认为他在模仿伤痛影像,还有人觉得MV拍摄利用了人们的文化刻奇心理,刻意放大了乡村的刻板印象。

但李烜觉得,在拍摄层面他们没有刻意做什么,只是直觉感受该这么拍,呈现出来的羊群、孩子、旧房和废墟是这块土地本就有的色彩,而不是刻意代表、赋予的画面。

“如果硬说什么是我们刻意做的,我觉得只有鬼火摩托车和奥特曼的面具,因为这是我成长经验中的元素,一种很自然的创作灵光。”他说。

这两年描绘普通人生活的歌越来越多,除了《工厂》,还有闫泽欢的《李金明》、夏之禹的《姐姐》等。面对这种题材的风靡,还有一些批评者会觉得这是创作捷径、投机主义,甚至是拉低了说唱的门槛。

但李烜觉得说唱这种音乐形式,之所以能够世界流行,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在不断融合、吸收其他音乐风格,任何用单一价值观试图概括作品的行为,都是一种人为的暴力。

在李烜的理解里,复杂感是@河南说唱之神和他共同希望表达的东西。尽管被理解是所有创作者的终极梦想,但“我们没有热爱这里,我只是出生在这个地方”的感受,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这一点,翻翻《工厂》评论区便能管中窥豹。

“我对所有声音都能理解,因为人很复杂、环境也很复杂,复杂加复杂产生的结果,就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答案。”李烜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关于《工厂》是好是坏的争论仍在继续:有人说音乐性高于表达,有人说表达高于一切;有人觉得底层说唱是上升的阶梯,也有人觉得它是无可奈何的悲鸣……

任何一部能够打动世人、引发讨论的作品,在技巧之外永远会有更高贵的真诚。关于《工厂》究竟是什么的定论和答案,或许并不重要。

这一点,拿李烜对自己作品的总结来讲,恰如其分:

“……当看见这么多网友在留言板,分享MV给他带来的生活共鸣的时候……这种裂变后的结果,才让我觉得是一个完整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