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大利亚航空(澳航)近日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自2024年7月28日起,将停飞悉尼至上海的航线,仅保留飞往香港的航班。这一决策是在该航线九个月前刚刚恢复运营后作出的,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归结于运力不足和上海出发的客流不足。澳大利亚航空首席执行官Cam Wallace指出,自新冠疫情以来,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旅行需求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强劲恢复,尽管如此,澳航仍将持续关注市场动态,并计划在需求回暖时重返上海市场。
在澳航做出这一决定的背后,是其运力的重新分配。据悉,停飞上海后,澳航将把运力投放到新开的布里斯班至马尼拉航线,以及增加悉尼/布里斯班至新加坡航线的航班频率。与此同时,中国航司在澳大利亚航线市场上的恢复态势却呈现出加速的趋势,并在中澳航线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根据航班管家的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4月中澳航线(不含港澳台地区)上,澳洲航空执行的航班量达到44班次,仅占中澳航线总航班量的4.5%,成为当月该航线的唯一国际承运人。相比之下,中方承运人占据了剩余的市场份额,其中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厦门航空的航班量位居前三,共占据总航班量的70.2%。值得注意的是,东航、厦航、川航等中澳航线的航班恢复量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
为何中国航司在澳洲航线上持续增班,而澳大利亚航空却选择退出这一市场的竞争?民航业内人士林智杰分析称,在疫情前,中澳航线市场上中方就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2016年时,中方有7家航司飞往澳洲,而澳方仅有澳航1家;中方市场份额高达95%,澳方则只有5%。疫情后,国内航司将更多闲置的宽体机投入澳洲市场,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航班差距。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中欧和中美航线上。中欧航线上,国内航司的恢复率已经超过了100%,而外航的恢复率大约只有50%。航班管家的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3月,中方承运人在中欧航线上的航班量份额为70.1%,外航则为29.9%。疫情前,中外承运人在中欧航线上的航班量份额相差不大,中方为52.7%,外航为47.3%。中欧航线的竞争格局差异巨大,部分原因与俄乌冲突导致的绕飞有关。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国家与俄罗斯互相关闭了领空,欧洲航司飞往中国、日韩等航线需要绕开俄罗斯领空,这不仅增加了飞行时间,也提高了飞行成本。
美航线的恢复速度同样缓慢。美国交通部在2024年2月底发布通告,自3月31日起允许中方航司每周执行50个中美直航客运往返航班。目前中方航司已经将获批航班全部执行。根据对等原则,美国航司也可以每周执行50个中美直航客运往返航班,但目前尚未用满去年11月获批的额度,即每周35个往返航班尚未飞满。多位行业内人士透露,美国航司的飞行员及空管等人员配备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加之执行中美航线时不准飞越俄罗斯领空,绕飞增加了飞行成本和盈利压力。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美国航司更倾向于执飞盈利更高的欧美航线。
澳航停飞中澳航线的决定,反映了当前国际航空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冠疫情对全球航空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部分航线开始逐步恢复,但仍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对于澳航而言,停飞悉尼至上海航线可能是其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旅客需求。未来,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控制和国际旅行限制的放宽,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澳航和其他国际航司逐步恢复更多航线,为旅客提供更多样化的出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