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资治通鉴》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合称“史学双壁”,地位非比寻常。然而,人民领袖毛主席却在晚年提及此书时笑言:

“《资治通鉴》这本书,我整整读了17遍!”

同时,毛主席还将《资治通鉴》的300万字浓缩为五句金言,这里面的内容又有哪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世名著 主席钟爱

《资治通鉴》作者为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66年,司马光将自己编纂的从战国到秦亡的编年体《通志》八卷上呈宋英宗。宋英宗阅毕大喜,不仅为此书亲自赐名“历代君臣事迹”,还为司马迁修建了专门的书局,可见其对司马光的支持与重视。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后,同样对司马光的通史编纂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在前任皇帝的基础上,他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底,将司马光的书更名为《资治通鉴》。公元1084年,司马光终于将耗时19年编好的《资治通鉴》全书上呈,2年后,此书正式被批准刻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治通鉴》全书共300余万字,共294卷,时间线从公元403年到公元959年,讲述的是发生在这1362年里的所有大小历史事件。除去正史,《资治通鉴》还包括两百多种杂史,全书内容详略得当,让人读之一目了然,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两大史书之一,王鸣盛曾言: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此之书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确实如此,《资治通鉴》虽然是古籍,在我国学术界的地位却非同凡响。司马光编写这本书的初衷,正是为了让后世以前朝为鉴,不再重蹈过去的错误。正因自身所具有的宝贵价值,《资治通鉴》才能成为毛主席最爱不释手的一本书。

《资治通鉴》和毛主席,相逢的缘分可谓源远流长。1912年,19岁的毛主席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当时录取毛主席的是教育家符定一,第一次见面送上的“见面礼”是《通鉴辑览》。那之后不久,毛主席又看了《资治通鉴》,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毛主席的护士孟锦云回忆,主席床头总是会摆满很多书籍,《资治通鉴》是他看得最多的一本书。由于频繁拿出来阅读,《资治通鉴》的内里很多地方都破损了,不得不用透明胶粘住。可即便如此,毛主席依旧读得乐在其中,还根据心得体会总结出了五句金言。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原句出自《资治通鉴·唐鉴八》,唐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同大臣魏徵的一段对话。唐太宗询问“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则以历朝历代君主的正反例子,作出了如上回答。

简单概括,就是君主应当广开言路,积极吸收臣子的建议。统治者如果想将国家长久发展下去,就应当杜绝“闭门造车”的思想,虚心接受下属的意见。昏君易做,但明君难当,国家有了明君是人民的福祉,倘若永远“闭门不出”,大搞独裁统治,结局必然是众叛亲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封建时期,帝王常年居于深宫,得到的一切消息都是来自官员们上交的奏折。老话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皇帝虽能收到奏折,奏折里的内容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很多情况下,奏折都是官员们主观上得出的结论,判断不见其准确,多少会存在一些偏差。

就像是如今的学生怕被父母责骂偷藏试卷,古代的官员们为了自身利益,在书写奏折时也会有所隐瞒。比如说去某处巡查,官员们明知实际情况不佳,但为了免罚还是会强行说好。帝王又不会天天去现场确认,判断力也不强,自然是听一句是一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对于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来说,这样“摆烂式”的统治模式却是极为致命的。没有必备的判断力,不清楚真相和事件原委就草率做决定,被威胁到的不只是帝王自身的皇权,王朝的命运也会滑向错误的轨迹。做不到广开言路的话,那岂不是和昏君没什么两样?

毛主席十分赞同魏徵的观点,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更是赞不绝口。他不仅时常向全军各部队灌输魏徵的“治道”名句,还在《矛盾论》中引用这句话,借此指出党中央的部分同志看待问题不够全面,犯的正是没有“兼听”的错误,也因此,他们很容易在工作中碰钉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是这样说的,在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从秋收起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持续迸发出蓬勃生机,靠的正是毛主席善于“兼听”的宝贵品格。不管是谁,只要能够提出对党和国家有益处的建议,伟人都会欣然吸纳,从不会搞区别对待。

这一点,在1941年1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会上,各共产党干部和其他各界爱国人士汇聚一堂,就国家当下的财政困难问题交换意见。这时候,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提案,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同,当即就予以了采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12月,参议会结束后的第二个月,中共中央便面向全国下达“精兵简政”的指示,通过军事大裁员减少军政经费。同时,毛主席还在全国发起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大大的提升了我国生产力,还缓解了经济危机,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唐太宗因为有了直言敢谏的魏徵,才能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成为唐朝为数不多的一代明君。毛主席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领袖,从谏如流,积极吸纳各层次、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可谓真正地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运用到了极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历朝历代的帝王,之所以有的会早早被赶下台,落得身败名裂的现场,并不完全是自身原因所致。如果仔细观察,这类帝王都普遍存在一个通病,那便是选人不慎。他们选拔臣子大多只看才能,却因此忽视了对人品的考察。

当代有个词叫“德才兼备”,人才之所以会称为人才,指的正是既有好品格又有突出才能的贤才。诸葛亮《出师表》中“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阐述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拥有良好品格的臣子,既可用自己丰富的学识辅佐帝王,也能在无形中帮助帝王匡正言行。历史上的奸佞小臣,有的固然有才干,但人品却不过关,脑子里琢磨的永远是自身的利益,并不是真心为帝王着想。也正是因为受这类人影响,帝王才会堕落,王朝才会走向灭亡。

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毛主席的做法就十分值得借鉴。他历来坚持“立党为公,任人唯贤”的原则,坚决杜绝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的歪风邪气。杨开慧烈士牺牲后,他的兄长杨开智一家为了躲避敌人想求主席进京工作,毛主席不但果断回绝,还写信给湖南省委的王首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

而对党员干部们的犯错问题上,毛主席也一向处理分明。参加过1929年工农武装暴动的谢步升,为了霸占他人妻子秘密杀害干部和军医,最终伏法。参与过四渡赤水、夺取娄山关的黄克功枪杀了女知识青年刘茜,毛主席没有理会众人求情,只是在临刑前给黄克功送了封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也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今天,在各行各业都“内卷化”的大环境下,很多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求才心理,对子女给予了过于繁重的学业压力。学习要搞好固然重要,但也要为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过于偏激。马加爵案的发生,不就是高材生品行不端、走入歧途的真实案例吗?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俗话称“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一个都是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其思维高度和人生态度也各不相同。在同样的一件事上,不同的人总会给出不同的态度,难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彼此间都不能说服对方,那么只能分道扬镳。此乃人生常态,人是无法自主干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分离虽然是常事,但也要基于合理却正义的理由。如果两个人都怀着公正、严明的态度,即便发生纠纷,心中也不会落下愧疚。相反,如果两个人的其中一方是因为无法说服错误一方选择离开的,那么这既破坏了两人的关系,也会让彼此的心中落下无尽悔恨。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大千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闪光点,自然也有不好的缺点。作为管理者,如果要想将事业长久的发展下去,如何结合各个员工的长处进行职业安排变成了关键。在这方面,毛主席同样用了实际行动,对这句话作出了生动的诠释。

红军长征时期,23岁的林帅出任朱德、毛主席领导的红四军军长一职,这在当时引起了党内很多干部的焦虑。大家都很发愁如何同这位性情古怪的新军长相处,对林帅有意见的人更是不在少数。因此,选谁来当红四军的军政委,就成了党中央思考的头等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荣桓

毛主席作为红军的军事统帅,对各位将领的脾性都了然于胸,自然也最清楚该找什么样的人和林帅互补。

经过反复遴选,毛主席决定让罗荣恒担任红四军军政委一职。罗荣恒憨厚宽容,看问题也全面,和林帅刚好互补。可以说,红四军能成为铁军,离不开主席的这一英明决策。

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管理者永远是掌握更多权力的一方,但如果想要事业做的长久,“中央集权式”的独裁统治是万万要不得的。古往今来,那些被众人唾骂的昏君帝王,无不是犯了拥权自重的通病,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却对臣子各种苛求。这样的帝王,又怎能让王朝长盛不衰呢?

因此,在毛主席看来,作为管理者要学会适当放权,给予下属一定的自由权力。在不逾越底线的前提下,员工犯错误可以予以适当惩戒,但切不可“一棒子打死”。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天下从没有十全十美之人。管理者自身都难免犯错,又何必去刻意刁难员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治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步入晚年后,毛主席在和护士长孟锦云的谈话中,曾如此总结性的概括了《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时至今日,在中南海毛主席的故居里依然摆放着一本线装本《资治通鉴》。这本巨著记录了中国的历史,也见证了毛主席的壮阔人生,其魅力之无穷,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