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悟物”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揭幕。此次展览亦是艺术家的首个机构性个展。展览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位在纽约长大的多米尼加裔美国人,帕亚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植根于其对多元文化和多语言观念的深入思考与探索。这种跨文化的交融凝练为其对色彩、造型和构图的敏锐感知。帕亚诺的艺术实践包括绘画,以及被其称为“厚重拼贴”的独特艺术形式:用雕塑元素与现成品铺满画面,跃于画布之外,名副其实地“迸发”出各种可能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本次展览囊括了帕亚诺在中国过去二十年间各阶段的创作,将他受异域新文化影响逐步发展的早期作品,与完全展现其独特艺术视野的近期创作并列展出。通过作品本身及呈现作品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帕亚诺的艺术实践及跨越文化、成长蜕变的创作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悟-物”展览现场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源于其横跨洲际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他出生于非裔加勒比家庭,在纽约上城区长大。先在新英格兰地区接受教育,后于北京学习艺术。自2000年代初,帕亚诺就一直活跃于中美两地进行艺术创作。如此多元的人生体验为其富含语言线索与视觉双关的艺术语言奠定了基础。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帕亚诺能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自称“北京迷”的他表示,自己“在中国成长为了一名艺术家”。与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敦煌的佛教艺术、工笔、水墨画以及京剧脸谱的接触,激发帕亚诺重新探索和重构自己作为个人和艺术家的身份。尽管深受中国艺术的熏陶,却并没有影响他作为多米尼加裔美国艺术家的直觉和审美。

帕亚诺认为,正是自己的文化传统令他有别于中国的其他艺术家。“我的思维方式、抉择、品味和态度都与我的非裔加勒比背景和在纽约上城区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帕亚诺如此说道。而他在作品中对美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如在本次展出作品中所体现的涂鸦元素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悟-物”展览现场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展览在设计上突出展现了帕亚诺跨文化艺术实践衍变的过程,采用对称布局,以中展厅的中央区域呈现帕亚诺近期创作的大尺幅作品,早期作品则分别置于两侧入口附近。观众无论从哪一侧步入中展厅,都可以通过各系列作品直观见证帕亚诺受中国艺术影响的创作发展过程。

跨越多种文化与多语境的人生经历,涵盖多媒介的艺术创作实践令帕亚诺意识到,文化是基于共同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人群的聚合,语言则是最强大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载体。这一领悟极大启发了他的创作实践。例如,帕亚诺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桃嘴”就是对语言与交流的隐喻。2020年,在被诊断患有帕金森病后,帕亚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艺术的表达方式。尽管他此前偏爱简约,但决定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更复杂的技法和表现形式持开放态度,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以自己双手为模型倒模的肢体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悟-物”展览现场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此次展览的标题亦体现了帕亚诺的多元文化背景及其对语言学的深入研究,中英文标题“Woo-Woo”与“悟–物”同音。“Woo-Woo”一词指“被认为缺乏科学依据的非常规信仰,尤其是与灵性、神秘主义或替代医学相关的信仰”,该词据说源于20世纪80年代,模拟了人们想象中鬼神哭泣的声音。“悟”(觉醒/开悟)–“物”(物体/物品)二字的组合并不常见,可以理解为蕴含智识的材料或开悟的兽类。在帕亚诺看来,“Woo-Woo”与“悟–物”是语言(因此也是文化)交汇、充盈、渗透与瓦解的焦点。多元文化碰撞的奇思异想不仅是帕亚诺绘画的主题,也深刻体现了这位能讲中文的多米尼加裔美国黑人艺术家的人生感悟与思考。

展览持续至2024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