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足迹】

2002年12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小稠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鼓励村里发展特色农业。

眼下,路桥区桐屿街道小稠村的千亩枇杷相继成熟。郁郁葱葱的枇杷树沿着山坡有序分布,层层绿叶间,金黄圆润的枇杷挂满枝头,煞是喜人。果农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一派喜悦的丰收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小稠村枇杷种植面积约1500亩,每亩产量在750公斤至1000公斤不等。“今年是枇杷大年,品质稳定,平均甜度约15度,最高达17度,全村年产量保守估计会在130万公斤以上。”桐屿街道农技专家苏坚说。

20多年来,小稠村两委班子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依托枇杷示范基地和精品枇杷管理区建设,深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枇杷产业,并积极拓宽相关产业链,全力探索“班子带党员、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共富模式,使小稠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枇杷之乡”,实现了党旗飘“红”、产业透“绿”、百姓增“金”、民生添“彩”的动人嬗变。

答案之一

牢记嘱托,小稠村更有活力了

“这条路就是总书记当年走过的路!他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我家。”小稠村村民任华远指着脚下的小路告诉记者,路的尽头是他家。

今年38岁的任华远,仍清楚地记得2002年的场景:“那一年姐姐上大学,我上高中,大伯是个聋哑人,爸妈两个人要照顾一大家子,生活十分拮据,连我们的学费都是问亲戚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12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小稠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去的正是任华远家。“当时我在学校读书,听我爷爷说,习近平同志进来后,亲切慰问他,还帮他把床上的被子翻了一下,问够暖和吗?我爷爷说够了。”任华远说。

“离开时,他还对我爷爷说,党和各级政府都在关心你,希望你过得越来越好,每每想起习近平同志的牵挂,我爷爷都会心头一热。”任华远补充。

殷殷嘱托,牢记在心。习近平同志的到来,给这一家人带来了好盼头。

20多年来,他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华远大学毕业后,入职黄岩一家设计公司,年薪超30万元,姐姐进入恩泽医院工作,如今已成了一名护士长,父母则勤勤恳恳种枇杷,家庭收入逐年提升。家里的破旧民房也翻新成了三层楼房,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华远一家的改变,也是小稠村发展变化的缩影。聚焦枇杷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从20年前的基本为零到现在的突破70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1万元左右跃升为现在的4万元左右。

“托党的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孙伟彬说。

近年来,桐屿街道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小稠村投资建设“初心小稠”。该项目以习近平同志走过的初心小路为轴心,以初心馆、“阳光工厂”、农耕纪念馆、谷雨广场等十大区块为点位,现已成为路桥党员干部体验式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实践基地。

答案之二

搭上电商,枇杷销路更广了

5月15日一早,小稠村枇杷种植大户任建荣就来到园里忙活,他的背篓装得满满当当。“这些都是老顾客提前预订的,现在每天能卖出两三百斤,好的时候七八百斤也有,今年气候条件好,枇杷个头大、品质高,大家吃了都说好!”他笑着告诉记者。

“看一看,新鲜好吃的枇杷!尝一个,包甜!”小稠村村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筐筐金色的枇杷沿街铺开,摊主热情叫卖,自家枇杷的好品质让他们底气十足,前来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记者问了一圈,零售价在5元至20元每斤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王女士特意从椒江赶来,红沙和白沙各买了30斤。“小稠村的枇杷很出名,也很好吃,每年我都会来这里购买,回去分给亲戚朋友,大家都很喜欢。”她说。

“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小稠村吃枇杷!”在果农商贩忙碌之际,村民“狮子”(网名)则穿起中式服饰,对着镜头介绍起家乡的枇杷,让枇杷搭上“电商快车”,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

30多岁的“狮子”是一名全职妈妈。通过村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她已熟练掌握视频拍摄、剪辑技能,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帮家乡宣传枇杷,目前已累积了3000多名粉丝。“很多游客说是看了我的视频后来买枇杷的,能为家乡做点事,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她表示。

果农陈利华也在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目前主要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渠道售卖,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我一打开微信,就会弹出不少订单,全国各地都有,这些都是通过老顾客介绍或者展销会时加的。”他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果、装箱、封包……小稠村枇杷寄递代办点,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忙碌,将一盒盒枇杷“送”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小稠村积极培育村内农业专业合作社、果品公司、“农创客”等一批原料生产、产品研发、批发零售的经营主体参与枇杷产业链。该村设立的“共富物流”整合13家快递物流公司及42个网点,实现三级物流快递网络全覆盖,推动快递费下降20%到50%。

答案之三

用上新技术,枇杷品质更高了

小稠村家家户户种枇杷。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加之粗放型管理,小稠村的枇杷个头小、品质低,村民们增收困难,村集体经济薄弱。

“一开始,我们的枇杷都是卖给罐头厂里面做罐头的,后来罐头厂经济效益下降,收购量减少,枇杷销售成了难题。”苏坚介绍。

为更好地提升枇杷的产量和品质,苏坚等人多次前往省、市、区农科院取经,并组织村民前往福建、宁波、江西等地考察学习,引进路桥白沙、洛阳青、大红袍等优质枇杷品种,以及疏花疏果、果袋套果、矮化栽培等现代化种植技术,让枇杷实现绿色种植、科学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最开始,果农们却难以接受新技术。例如其中的矮化栽培,要将三四米高的枇杷树控制在两米以内,就意味着要锯掉三分之一的枝干;又如疏花疏果,要将新结出的枇杷果扔掉部分,这让大家心疼不已,纷纷提出反对意见,新技术一时难以推广。

2019年8月,“利奇马”台风来袭。村里的枇杷树接连倒下,受灾数超总数的30%,经济损失近千万元。村民们发现,幸存的枇杷树里,大部分都是经过矮化栽培的。“当时我家的四五百棵枇杷树,几乎完好无损,实践证明,新技术确实好。”任建荣表示。

老百姓开始主动接受新的种植技术,并积极推广。此后,小稠村的枇杷品质不断提升,知名度越来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广。

与此同时,村里还先后邀请十多批省农科院专家前来进行技术指导,建立枇杷高品质化试验基地,建设300亩规范化栽培核心区,打造“种子库”。依托专家资源,村里还开办了“枇杷学院”“共富大学堂”等,将技术辅导带到了田间地头。

随着新型肥的推广应用以及矮化种植等技术的实施,小稠枇杷优质果率提升至80%以上。经过品牌化运作之后,精品包装枇杷产品身价也从三五元一斤升到现在的二三十元一斤。

“去年,我们合作社的枇杷价格最高时卖到40元一斤,除了国内市场,还远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绿然果品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答案之四

推进深加工,枇杷附加值更高了

“我们的枇杷露是由枇杷叶、枇杷花等8种原材料运用古法技术熬制而成,具有生津止咳化痰的效果……”

自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小稠村通过推动枇杷生产方式变革,将一颗小小枇杷果打造成致富果,以小产业推动乡村大振兴,走上一条枇杷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2021年,依托村民任月丽手中一张祖传的枇杷露制作土方,小稠村建起“阳光工厂”共富工坊,开始标准化生产枇杷露产品,并将其命名为“稠记”枇杷露。

“‘稠’字有三重含义:小稠、黏稠、乡愁,纵然身处异乡,一杯小稠枇杷露,便能让汹涌的乡愁得到慰藉。”该村共富工坊负责人金莹莹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枇杷露生产线于2022年正式投产,每日可生产2000瓶,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生产效率比原先的家庭作坊提高十几倍。“阳光工厂”还定期开展“直播销售大比拼”活动,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7000多单。

在此基础上,该村还研制了枇杷饮,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尼日利亚等海外国家,深受消费者青睐。去年,枇杷饮销量达10万余瓶,为小稠村带来了约60万元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村民林芬(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几年前,她的父亲因病失去劳动能力,欠下不少外债。为了照顾父亲,她辞去工作,从外地赶回。村里得知此事后,特意给她提供了一个岗位。

“这里离我家就二三分钟的路程,家里有什么事能第一时间赶回去,每个月也有个4000元左右收入,赚钱顾家两不误,感觉很满意。”林芬告诉记者。

“目前,共帮助50余位村民实现就业,我们还鼓励其他村民利用空闲时间去采集枇杷叶、枇杷花等原材料,按高于市场价一倍的价格进行回收。”小稠村驻村指导员王继洋说。

此外,小稠村联合上山童村、凉溪村等村组成“五村连片”党建联建,各村以10万元的资金入股“阳光工厂”共富工坊的枇杷饮项目,年底享受分红,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华丽转身。

值得一提的是,小稠村还创新打造“稠记”卡通IP形象“皮皮”,并衍生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钥匙扣、帆布包、T恤等,形成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我们将持续优化枇杷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美丽小稠、诗画小稠,绘就一张响当当的乡村旅游金名片!”桐屿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钟露雅 李妮西

编辑:张婷

一审:王潇莹

二审:柳祥宝

三审:黄元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