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大军南下,饮水长江。南朝宋江淮一带惨遭屠戮,损失惨重。

拓跋焘的南征大军也是接连几座城池没有攻下来,又遭遇到后勤问题和瘟疫侵扰,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

但拓跋焘班师之后,短短两年之内,北魏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一个是公元451年,以太子监国的拓跋晃竟然离奇的死了。

二是第二年公元451年,拓跋焘竟然遭遇到了身边近臣宗爱的刺杀。

而拓跋焘和拓跋晃都先后离世,谁来当皇帝就是一个问题。在北魏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宗爱又杀掉了扶持拓跋翰的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人,扶持了拓跋余继位。

但随即源贺、长孙渴侯,刘尼又扶持了拓跋焘的嫡孙拓跋浚继位。宗爱,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以及古弼等人都接连被杀。

为什么北魏会短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故?拓跋晃真的是病死的吗?拓跋焘真的是被宗爱所杀吗?为什么历史上拓跋焘被刺杀只是简单的一句话,甚至没有追究任何人的弑君的责任?这背后有什么玄机呢?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所记录得北魏政权的动荡以及拓跋焘父子之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拓跋焘和拓跋晃父子之死,《资治通鉴》是采用了《魏书》里面的相关记载。

但我们通读完这段历史,却发现里面存在着非常多的矛盾的地方,比如拓跋焘为什么会向太子党动刀?为什么这个时候拓跋晃竟然离奇的因为忧虑而死?而拓跋焘作为皇帝,为什么被宗爱所刺杀在史书上仅仅只有一句?而为什么在北魏竟然没有人追究刺杀拓跋焘的人的弑君之罪,反而宗爱还能杀掉另外一方势力扶持拓跋余登基?为什么拓跋余的位子还没坐稳,就又被宗爱所杀?为什么宗爱又被刘尼、源贺、长孙渴侯等人所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而这中间有很多得位不正的帝王,为了掩饰自己的得位不正,以及粉饰自己的需要,在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美化了自己,同时掩饰了自己夺权的行为,所以这都会造成我们读史的时候,发现很多事情逻辑是错乱的,有很多逻辑不通的地方甚至明显的错漏,所以很多历史的研究者就是凭借考古发现,以及一些其他典籍里面的记载,逐步去还原历史的真相。这也是学历史学的人的责任。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科普历史的业余爱好者,在跟大家一起读历史典籍的时候,也会跟大家聊一聊基于历史一些记载,我们自己的猜测,当然这些猜测是没有被任何历史考证所证实的,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过是希望大家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引导大家一起思考罢了。

其实如果仔细的读北魏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北魏在拓跋焘时期也并没有那么风平浪静。我们之前读到了崔浩之死。就曾经提到过为什么拓跋焘在南下攻打悬瓠城的时候,在占尽优势的时候竟然班师,原因就是朝堂内爆发了崔浩事件。

在讲崔浩事件的时候我们就他到崔浩事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崔浩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在拓跋焘授意下推动的改革动了鲜卑贵族的蛋糕,所以鲜卑贵族才会决定向拓跋焘和崔浩下手。之前在拓跋焘北征柔然的过程中,拓跋焘就差点丧命在漠北,就是这种政治斗争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我们提到崔浩当时跟太子拓跋晃的矛盾也是非常尖锐的,拓跋晃显然的背后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当时叫东宫势力。所以当拓跋焘南征,留太子监国的时候,爆发了崔浩事件。所以拓跋焘才要回师去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在鲜卑贵族的施压下,拓跋焘显然妥协了,杀了自己最为器重的崔浩。历史上还记载拓跋焘很后悔杀崔浩。但后悔也没办法,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拓跋焘可选择的并不多,所以不是每个帝王都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一个国家背后实际上还是有既得利益集团所主导。这都是博弈的过程。

但崔浩被杀这个事情就了解了么?显然没有。显然拓跋焘意识到了拓跋晃已经不是自己所认识的那个太子了,拓跋晃投靠了鲜卑贵族势力,开始跟自己博弈了,他对于这个太子很失望,所以拓跋焘这个时候已经有改换太子的想法了。拓跋焘的做法是一方面继续推动改革,推动法律的改变。其次就是逐步削弱东宫的力量,逐步打击太子党。这里面为什么会有高允劝谏拓跋晃的记录,记录拓跋晃与民争利的事实?其实背后不过是高允也投靠了拓跋焘,出卖了拓跋晃罢了。

而宗爱实际上是拓跋焘身边的宦官近臣,他的主子只有拓跋焘,所以说宗爱跟拓跋晃有矛盾陷害这个事情可能并不一定是真,宗爱不过是拓跋焘的替身罢了,是拓跋焘对于拓跋晃暴露出来的阴谋是非常不满了,所以开始着手清除拓跋晃身边的势力,所以才有了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的被杀,而这里还记载了东宫内的官员们有很多被牵连进去,也都被斩首。如果搞到了这种程度,背后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拓跋晃已经下决心谋反了,就是杀掉父亲继位。但这个阴谋被拓跋焘得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拓跋晃之死说是忧虑之死,其实最大的可能就是谋反泄露,拓跋焘命令其自尽罢了。

但毕竟拓跋晃是自己的亲儿子,而且拓跋焘下了很大的力气去培养他,所以拓跋焘想不想杀拓跋晃呢?显然他是非常矛盾的。但不杀拓跋晃,北魏可能就是风雨飘扬,政坛动荡,代价非常大,所以拓跋焘才不得已逼拓跋晃自尽,但拓跋焘也是深受打击的,所以拓跋焘的身体状态也垮了。

拓跋焘在逼拓跋晃自尽的时候是不得已的,所以他才会更加的宠溺皇孙拓跋浚。其实他是想让拓跋浚继位的。但这时拓跋浚还是太小了,拓跋晃死的时候,拓跋浚才十一岁。

但这个时候,拓跋焘竟然被宗爱刺杀了。

拓跋焘被刺的这个事情在逻辑上存在很多漏洞。因为要知道拓跋焘这个风云人物,自身能文能武,一般人也很难近身,而其在这种特殊时期,安保不可能这么松懈,而宗爱作为拓跋焘的自己人,杀拓跋焘的动机其实也是不足的。

而历史上拓跋焘遇刺的记录非常短,短到不正常,而更不正常的是北魏朝堂这么多势力,竟然眼睁睁看着宗爱刺死了拓跋焘竟然没有任何动作,反而配合宗爱掩饰。而宗爱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这事情就存在很大蹊跷。

在南朝的历史记载中,记载拓跋焘是病故,如果是病故,那么就能解释为什么北魏这么多势力,竟然都没有在拓跋焘死的时候去追究刺杀者的责任,还让刺杀者当政这样反常的行为。而如果拓跋焘是病死,为什么后来又栽赃宗爱呢?因为毕竟后来的帝王也是得位不正,那就让宗爱出来做恶人,对大家可能都有好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拓跋焘大力清除太子党,跟鲜卑贵族之间矛盾再次激化,而鲜卑贵族买通了宗爱,一起策划了刺杀拓跋焘的行动。宗爱只是一个执行者罢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才有更多的势力参与了进来,宗爱刺杀了拓跋焘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追究其弑君之罪,根本他们就是一伙的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拓跋焘一死,原来跟拓跋焘对立而形成联合阵线的鲜卑贵族之间就在立谁为皇帝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于是矛盾分化,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人打算立拓跋翰为皇帝,刘尼,宗爱等人准备立拓跋余为皇帝,于是才有宗爱最终杀掉了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人的行为。宗爱作为一个宦官,如果没有刘尼等掌握禁军兵权的人配合,完成这样的任务也是不大可能的。

但拓跋余执政之后,显然其所作所为让支持他的势力不大满意,所以才有了没坐几天,就又被宗爱等人刺杀。而在刺杀了拓跋余之后,宗爱和刘尼、殿中尚书源贺的矛盾爆发了,因为刘尼、殿中尚书源贺等人想要立皇孙拓跋浚为皇帝,但宗爱却担心当年是自己出面逼死了拓跋晃,害怕拓跋浚以后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不同意立拓跋浚为帝。但刘尼、殿中尚书源贺这俩人是掌握禁军的,之后又拉拢了尚书长孙渴侯,南部尚书陆丽等人拥戴拓跋浚登基,杀掉了宗爱,应该也就是这个时候把所有的脏水都泼在了宗爱身上,毕竟死人不能狡辩。而我们如果看一下刘尼,陆丽,长孙渴侯这些人的身份,其实都是鲜卑贵族罢了。

但北魏内部的政治动荡显然没有到此为止。拓跋焘被杀,鲜卑贵族内部也趋于分裂,之后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以及司徒古弼、太尉张黎接连被杀,也揭示了北魏内部这场政治动荡的严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从拓跋焘和拓跋晃父子的死亡可以看到,其实还是我们之前的结论,任何改革都是要触碰到既得利益者的权益的,都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甚至反扑。所以历史上改革者的下场都不大好。所以强大如拓跋焘这样的君主,也会遇到国内顽固势力的反弹,而不得不妥协。改革需要的是强势的执政者强势的推进,才有可能完成。如果仅仅依靠自然的博弈很难的,因为既得利益者之所以成为既得利益者,不就是他们拥有了某些行业的话语权了吗?指望既得利益者主动放弃权利,就是与虎谋皮,其实就跟我们现在看西方的改革一样,妥协的结果就是某些行业越来越过分,枪支大麻也可以合法化,非法移民没有管制,零元购盛行,最后大家眼睁睁看着这个社会烂下去。最终还是要到社会运行不下去,一场暴力革命来推倒重来才行。所以历史读多了,历史为什么就是简单的重复本质还不就是如此?有些国家之所以看起来似乎还可以,不过就是建国时间太短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