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走进河东池盐博物馆 了解千年盐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河东池盐博物馆 了解千年盐文化
△新闻视频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河东池盐博物馆,探寻古老的池盐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城盐湖古称盐池。河东池盐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盐”为主题,全面展示古老池盐文化的专业博物馆,位于修复后的中禁门墙体空间内,紧邻池神庙和运城盐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 李一蕾

一进大厅我就看到有很多关于盐文化的元素,在这个大厅里,这个“盬”字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据我了解,这个“盬”字是我们盐湖独有的一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东池盐博物馆讲解员 曹英豪

对,它最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当中记载着,“盬”河东盐池,这个字是专门为运城盐池所创造的一个字,专指运城盐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东池盐博物馆共上下两层,总布展面积3800平方米,整个展厅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分为序厅、瑞盐天成、供食华夏、国之大宝、盐务专城、盐化时代、世纪之约、知盐学堂等部分,主要展出以“盐文化”为核心的文物、雕塑等,通过盐池形成、历史演变、盐池产盐等内容,集中展示河东五千年的盐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东池盐博物馆讲解员 曹英豪

这里我们所来到的就是博物馆的第一部分“瑞盐天成”,它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运城盐池的诞生,以及它形成的整个过程,那我们向前一步,在这边可以了解到影响我们运城盐池形成的一些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舜帝曾手抚五弦琴在盐池边弹奏《南风歌》,吟唱出盐之于民生福祉的重要作用。地处内陆腹地的运城盐湖是历朝历代必争必治的重要战略资源,不论是上古传说中黄帝战蚩尤的血雨腥风,还是史料记载中周穆王、汉成帝、唐太宗以及康熙等帝王先后巡视盐池,无不诉说着这一静卧在河东大地上的潋滟银泊对于华夏儿女繁衍生息的历史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东池盐博物馆讲解员 曹英豪

在我们的左侧可以看到的是一条运盐的通道,它的名字叫虞坂古盐道,相传它是开凿于尧舜禹时期,其实经过后世的研究,它是在春秋时期进行开凿的,到现如今已经使用了3000多年,它具体的地点是从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的磨河村,一直翻越了中条山到平陆县张店镇,这条道路是专门运盐的。

运城盐湖自古就是全国的产盐重地。在历代盐工的生产实践下,池盐生产工艺不断改进,至唐代形成垦畦浇晒法,产出的食盐供给全国,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东池盐博物馆讲解员 曹英豪

垦畦浇晒,它是一项古老的产盐工艺,可以说是运城当地独有的,第一步叫垦畦,就是将盐池周边的田地划分为田格状,第二步叫引卤,就是将盐池当中的卤水引入垦好的畦田当中进入第三步过箩,过箩其实意为过滤,进行一次过滤之后卤水它的杂质去除,进入到第四步调配,其实在调配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需要用我们人的口来尝一尝卤水的咸淡,如果太咸就加入一些淡水,如果过淡它就会从上一个池子当中再引一些卤水,调配到咸淡均匀之后就会进入到最后一步,摊到畦田当中进行晒制,就会结晶出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流逝,盐池从开垦产盐发展成为化工原料的产地,再到目前“退盐还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千百年来,盐池为河东大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未来,依托河东池盐博物馆、河东池盐博览园、七彩盐湖景区等,千年盐湖还将持续焕发新光彩,成为镶嵌在河东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记者丨张硕桐 师钊霖

编辑丨郭晓晶 吕明达

责编丨李鑫

审核丨范亚宁

监制丨卫江鹏 张文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4120200034

文章版权归盐湖融媒所有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删除!【联系方式】邮箱:wlaqx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