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动化?

2023年,全球新能源的累计销量在1500万台左右,国内的新能源车销量在950万左右,国内提供了全球超60%的制造量。

我们的电动化,已经实现了在产业前端快速奔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世界对电动化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国内的电动化界定标准,是纯电续航达到一定里程,可以悬挂新能源号牌的车辆为新能源车

国内的策略,是用大电池包来支撑,在混合动力系统上,电池包的容量至少要达到10kWh,纯电动车的电池包容量则要达到30kWh以上,则可以被称之为新能源车。

所以,国内市场的电池供应商都吃到了巨大的红利,中国的电池供应商成为了世界的TOP级选手,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市场占有率接近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创、亿纬、蜂巢、国轩、欣旺达等企业同样提供了不小的份额。

其实我们一直在思考,中国电动化产业的发展如此迅速,背后的动能到底来源于哪里?

一个是,红利推动,对于更多人来说,绿牌车拥有更高的附加购买欲望,比如说号牌诱惑,在很多城市不限行,相当于在无形中增加了15%的使用权重。

毕竟油车7天只能开6天,但新能源车却拥有不限行的路权,多开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省去了8%左右的购置税,购置成本“相对”较低,家用电作为福利能源,整车如果100%使用场景都是在家用充电桩上进行充电,的确日常的使用成本要比油车更低。

另一个是,电机的加入,在使用感受上的确要更好。

这不仅仅体现在加速、平顺、NVH上,还体现在智能化表现上,电动车的座舱科技感和智能驾驶能力,要比油车更加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在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创造上,更加有优势。

国内的电动化,更多是想要“电池化”,因为我们对智能、电动化的需求度要更高一些,体验感也好、号牌需求也罢,都必须要更大的电池包来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海外市场所理解的电动化,其实不是“电池化”。

比如说运营了很久的THS混动,本田的i-MMD以及日产的e-Power动力,走的都是“电机服务内燃机”的策略,电池包容量在2kWh左右。

电动化,是在最大程度上以内燃机为核心,通过电池、电机的加入,有效降低油耗。

轩逸 参数 图片 )为例,e-Power版本的油耗不超过5L,燃油版车型的油耗在8L左右,油耗降低幅度在40%左右,的确能在不依赖电池包的基础上,降低尾气的排放数量,从而提升油耗的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发展路线不同,一个是对产业的理解不同,另一个是用户的需求方向不同。

海外市场的智能化表现相对落后,欧洲、北美、日韩等地的智能化表现的确没有我们的强势,当地用户对智能、电动化的欲求不强,从合资产品的表现力上就可以看出来,全球车型进入到国内市场,今年才刚刚开始有初步的电动化体系建立起来。

同时,由于更大的电池包,后期的回收体系难以建立,如何摆脱后期的回收压力也是合资车企所要面对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合种种,国内的电动化依赖电池包,是有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在大电池包的发展路线下,我们成就了众多的电池供应商,并且为全球市场提供了可借鉴的电动、智能化发展方向。

海外的电动化,依然是电机辅助内燃机的策略,属于典型的保守派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