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真宗、仁宗时期,词坛上活跃着两个填词名家,一个是被称为“三影郎中”的张先,一个是 有着“奉旨填词”雅号的柳永 ,当时二人并称“ 张 柳”。

张先(990 — 1078), 字子野,乌程( 今浙江省 湖州市)人,其词与柳永齐名,才力不及柳永,但诗 词较含蓄,韵味隽永,有《 安陆词》,又名《 张子野 词》。

张先和柳永并称为“ 张柳”,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机缘?为什么“ 张”在“柳”前,亦或仅仅是为 了音韵上的平仄?这些都需重新检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警策”:张柳齐名的真正原因

关于张先、柳永齐名的记载,宋代以降历代词话中的记载。如“ 张子野( 张先,字子野)与柳耆卿 ( 柳永,字耆卿)齐名”。

“ 张柳”齐名有一个公共 同的出处,即出自苏门四学士之一 的晁补之的《 评 本朝乐章》,因为“ 不具诸集”,所以屡屡为人所称引。那么“张柳”齐名的真正原因何在?这需要还原到当时的语境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前中期的词坛,由于慢词的创作还远未成熟,词人们大抵还只能在小令的圈里创作,追求“一丘一壑也风流”的“警策”之句遂成为词人们的普遍共识

从北宋词与花间词、南唐词的关系来看,这样的现象可以远绍到对南唐中主、冯延巳词句的评议,宋人胡仔评价李璟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冯延巳的“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都是“ 警策”之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 警策”,又叫精警或警句,有三种解释 :一 是谓以鞭策马 。如曹植《 应诏》诗: “ 望城不过,面邑不游。仆夫警策,平路是由。

”二 是引申为督教而使之警诫振奋。如叶适《 上宁宗皇 帝札子》之二:“若今所委付果已得人,尤宜晓夕用 心,事事警策,件件理会。”

三是形容词句动人心 魄,言近旨远。如《文选》所言:“文片言而居要,乃 一篇之警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的“ 警策 ”应取第三种解释, 即凝练新奇的词语,构筑生动传神的意象,使词中 的单句或片段具有含蓄隽永的美感,成为词林传诵 的名句,词人也因此而声名鹊起、名噪一时。

张先、柳永都因各自词中精妙传神的“警策”之 句而为词坛所推崇。如张先有“ 张三中”“ 张三影 ” “ 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的雅号。

柳永亦有“露华倒 影柳屯田”“ 晓风残月柳三变”等美誉。结合二人年 龄,柳永长张先 6岁,早于张先 24年辞世,他们以 “ 警策”之句闻名天下,并由此“ 齐名”是有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还可以举一个旁证,在推崇北宋词的清初,追 求“警策”之句一度盛行,直可认作北宋词坛风流的 重现。

清人在“警策”之句上做足了功夫,并时时以 此自诩。如毛先舒,雅号“ 毛三瘦 ”,因其词中有 “ 不信我真如影瘦”“ 书来墨淡知伊瘦”“鹤背山腰同 一瘦”三句而得名。

清初“警策”之句的盛行,被誉 为词坛繁盛的表现,也是清初词人推崇北宋词风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柳优劣论:词派斗争的结果

以上讨论了张先和柳永因各自创作的“ 警策 ” 之句而齐名词坛。晁补之《 评本朝乐章》:“ 而时以 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

晁补 之检讨前人“张不及柳”的说法 ,自出机杼下断语曰 “ 张优于柳”,而原因也只有语焉不详的“韵高”两 个字,恐怕很难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东润先生在介绍张先生平 时,只是把这句话简单地翻译了一下,他说:“其词与柳永齐名,才力不及柳永,但较含蓄,韵味隽永。”这里我们注意到,一是朱先生认为张先在 “ 才力”上略逊于柳永,这点晁补之没有明说。

二是 把晁文所提到的“韵高”理解为“韵味隽永”,为我们为一步解读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柳永在宋代词坛 的影响是当时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比拟的,苏轼第一次作小词后便自嘲“虽无柳七郎风味,亦别是家” , 颇有些“影响焦虑”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永的词当时 就能够“天下咏之”,并且传布至宋周边的丽、金国,“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些都是张先 所“不及”的。晁补之文中的“ 时”应理解为当时的 词坛实际情况。

“ 学柳”与“ 冠柳”:南宋词坛的奇特景观

前文已述,柳永所开创的颓废词派在当时即受到词坛同侪的排挤,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柳派词人从 此一蹶不振,以至销声匿迹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南宋,又出 现了几个与柳永词风相近的词人,如左与言。宋人 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五载“ 当时都人有‘ 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搓酥左与言 ’之对”,北宋末南宋初的 左誉( 字与言)曾恋钱塘名妓张秾,为之作了不少柳 永式的香艳之词。

学柳的词人还有康伯可。刘扬忠 先生认为“康与之( 字伯可)风格追随柳永,为南宋 学柳第一名家。… …南宋人论其词,往往‘康柳 ’并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左与言、康伯可二人外,学步柳永作词的还有曹组。此外,还有词人欲与柳永一 比高下,如 词集以《 冠柳》命名的王观( 字通叟)。

王弈清等撰 写的《历代词话》曾转引黄昇的话云:“ 王通叟,元祐中官翰林,宣仁谪之 , 自号逐客,词名冠柳。其踏青一词 ,风流楚楚 ,又不独冠柳词之上也。”

冯金伯《 词苑萃编》:“ 王通叟观作庆清 朝慢踏青词,风流楚楚,世以为高于屯田,集遂名 冠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大概是清代人对于王观的评价,然 而南宋人陈质斋对于王观的词并不是很恭维:“逐客词风格不高,以冠柳自名,则可见矣”,认为他找 错了比附的对象 ,自然得不偿失 。

晚清的陈廷焯对 “ 冠柳”现象则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 王通叟词名冠柳。北宋词家极多,独云冠柳,仍是震于耆卿名,而入其彀中耳。

观其命名 ,即可知其词之不 足重。嗣后以清平乐一词被谪,不亦宜乎。”陈廷 焯也认为“冠柳”是不足效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梳理一下南宋学柳的几个词家,除了沈公述、李景元、孔方平、孔处度、晁次膺、万俟雅言这 六人,应该还有左与言、康与之 、曹组 、王观这四 人。

在南宋人的词论中,将康与之和柳永放在一处 “ 合论”的情况处处皆有,那么南宋的批评家偏将 “ 康柳”合论,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柳二人的人生际遇相似点

康、柳两位词人的人生际遇很相似,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二人一生中都作过大量的应制词。由于这类词常易流于粉饰太平 、阿谀当朝,虽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都市之繁荣富庶,但用意卑陋,难称高调,如柳永《倾杯乐》《 瑞鹧鸪》,康与之《 宝鼎现》等。

第二,二人的政治道德上都有污点。对康与之的政治道德,在宋代就已有人提出批评。如陈振 孙《直斋书录解题》在著录康与之的《顺庵乐府》时,认为“此集颇多佳语”,但同时指出:“其人不自爱 如此,不足道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说康与之的为人“ 不足道 也”,是因为康与之与秦桧过从甚密。秦桧死后,康 与之也被除名编管钦州。到了清代,这种针对康与之政治道德的批评,仍是此起彼伏。黄氏在《 蓼园词选》中对康与之的批评更显微妙。

他所批评的康与之《满江红》( 杜鹃)词,本身并不涉及与秦桧的 关系,但黄氏还是借题发挥,将康与之的人品议论 了一番,黄氏的这段评论,显然是针对康与之在政 治操守上“ 能言而不能行”的缺陷而发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廷焯的 《 云韶集评》对康与之其人其词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认为:“其人不足取,其词则哀感顽艳,尽有佳 者。”在诠释其词时,不忘将此与其人品联系起来。

与康与之相比,柳永的政治道德污点显得有些捕风捉影,从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的陈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南宋人把附庸秦桧的康伯可比作柳永一样的无行文人,让人不明就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永虽然 “ 偎红倚翠”“奉旨填词”,但至多是个失意文人,与 政治并无纠葛。康与之尚有可苛责处,柳永何以被 牵扯上不好的评价呢?

笔者揣测,一是柳永《 望海 潮》的传布导致金主完颜亮的侵略,然而金主完颜亮事先安排了画工“图临安城邑,及吴山西湖之胜”,这次侵略是早有预谋的,责任并不在柳永的 “ 歌咏之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笃信“红颜祸水”,作艳词亦可亡国,柳永自然罪在不赦。宋人对于靖康之耻有着很 深的隐痛,痛定思痛,不少官宦词人在南渡前后词风也发生了显著变异

然而宋人多流于感性的体验,而缺乏理性的思考,于是出现了诸多迂腐之举,如他们将亡国归咎于王安石变法。

事实上,北宋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严重的边患问题和羸弱的军 事等因素所致,然而宋人朴素地坚信是柳永《 望海潮》的传布天下导致金主完颜亮的侵略,这和康与 之依附秦桧,是一样令人痛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件事是柳永 作《 醉蓬莱》得罪仁宗这件事。本来词臣应制写诗作 赋乃寻常事,本无可非议,结果柳永“惟务钩摘好语,却不参考出处”,惹怒了仁宗,这就难免让士人耻笑。

排斥康柳:南宋人的家国之思

南宋以张炎、沈义父为主的词论家力主针砭“ 康柳”,并由此提出骚雅的主张。如张炎所提到的 “ 岘首西州之泪”,前者指羊祜事,后者指谢安事, 由二事而及“骚雅”,实有深意存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人陈廷焯 《 云韶集》对张炎词颇多分析和推许,俞陛云《 玉田 词选释》是对其君国之感与身世之叹的笺证,尤多 深味有道之言 。

由上可以推断,张炎等词论家集矢 于“康柳”二人的“鄙俗”,而倡以“骚雅”,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寄托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历代柳永词评价的“ 合论”现 象。通过“ 张柳”“ 康柳”合论的相关论述, 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一,“张柳”齐名的真正原因在于宋初词坛对“警策”之句的一种美学追求,而苏门弟子晁补之所谓的“ 张优柳劣”则在某种程度 上折射出词派斗争的微妙结果。

其二,“康柳”合论在南宋词学批评中比较常见,二者的人生际遇相似,都写过大量的应制词,都曾投献小词 、干谒权 贵,故而均被视为“无行文人”,体现了宋代词学批评中的道德因素评价。

其三,“周柳”合论是清代词 学批评中的独特景观,尤其在常州词派崛起于词坛后,成 为 其 理论建构的“ 利 器 ”,“ 尊 柳 ”是为了 “ 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