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彼时的耿炳文站在人生的高峰上,他想不到,在他以后的日子里,他将遭受的风雨。人生的很多事情很难想到。

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跟随着朱元璋征战,他作战勇敢,在宜兴之战中,耿君用战死,宜兴之战的胜利,多亏朱元璋出了个奇招,封锁了太湖口,后来局势发生改变,最终朱元璋率领的队伍赢得了胜利。

宜兴之战,丁德兴因为军功被授予凤翔卫指挥使,但是耿君用,运气不是特别好,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耿炳文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跟随朱元璋征战,此时的耿炳文当然想不到,他将成为为数不多能陪到朱元璋走到最后的人。

长兴之战,耿炳文率领士兵击败张士诚的队伍,获战船三百余艘,并且擒拿了守将李福安。

攻下长兴后,这场胜利让朱元璋非常高兴,因为长兴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而耿炳文也因为战场上的军功,被授予总兵都元帅。

朱元璋命耿炳文镇守长兴。耿炳文一步步成为朱元璋身边可以信任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士诚不甘心失败,派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领士兵攻打长兴,但是这次的进攻,仍然没有占到便宜,耿炳文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他率领士兵顽强作战,奋勇还击,大败敌军。

对于长兴,张士诚是很想拿下。张士诚又派遣同佥吕珍,元帅徐义率兵攻打长兴,这场战争非常激烈,双方交战一昼夜,未分胜负。后来耿炳文亲自率领精锐士兵作战,才取得战争的胜利,缴获甲仗船舰甚多。这场战争发生在1360年。

1361年十一月,张士诚这次派遣司徒李伯升率领十余万人,水陆并进攻打长兴。城中守军仅7000人,双方兵力悬殊。

朱元璋命令陈德、华高、聚费前往救援,但是李伯升命令人晚上劫营,这种出其不意的进攻,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诸将皆溃。

面对这种困难局面,耿炳文没有弃城而逃,他选择了与长兴共存亡。尽管进攻非常猛烈,但是耿炳文没有乱,尽他的全力,指挥防御,昼夜应敌凡月余。

朱元璋在知道这种情况后,又派常遇春率师救援,常遇春带领的生力军的加入,再加上众将士的齐心协力,后来李伯升弃营而逃。

1364年,张士诚派他的弟弟张士信率兵进攻长兴,耿炳文击败了他们,并且俘虏了他们的元帅宋兴祖。

这场失败,让张士信更加愤怒,于是又增加了兵力围城,但是张士信仍然失败了。

长兴其实是张士诚的必争地,作为元末的一方势力,张士诚能在元末的角逐中有一席之地,他也自然知道长兴的重要性。但是朱元璋这边有耿炳文,他镇守长兴凡十年,以寡敌众,大大小小的战争数十战,战无不胜。

面对着耿炳文,张士诚是想尽了办法,但就是拿不下长兴。不知道张士诚会不会想到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很多人被牵连其中,在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的李善长,最终没能逃过朱元璋的的镰刀。还有的人是莫名其妙被牵连进胡惟庸案。在洪武年间,武将能善终,还真不容易。

汤和是一个善终的武将,汤和能善终,还是因为他关键时候的选择。在李善长找他借300人修宅子的时候,汤和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最终两人的结局,朱元璋放过了汤和,李善长被诛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炳文也是洪武年间幸存的武将,他能幸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在长兴镇守多年,并且为人谨慎,和淮西勋贵们的牵连并不是特别深,这也让朱元璋能对他有比较多的信任。

还有一个原因,耿炳文也曾经多次出征,例如在朱元璋决定征讨张士诚的时候,耿炳文也跟着立下了不少军功。

在洪武二十一年,耿炳文还跟随蓝玉北征。但是耿炳文其实最擅长的,还是防守。这也能从他镇守长兴,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能看出来。

也是因为耿炳文最擅长的是防御,所以他被朝廷所倚重,他得以在洪武年间存活下来。

1398年,朱元璋结束了他的一生。是非功过,很难评。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承皇位。削藩,是朱允炆面临的难题。朱棣的靖难起兵,很大程度上,是朱允炆逼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允炆环顾四周,发现他能选择的武将,已经不多了。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北伐。这一年,耿炳文已经65岁了。他的一生中,经历了那么多战争。朱允炆对于耿炳文,寄予了厚望。

真定之战开始了。正好赶上了中秋,南军的防御松懈,燕军偷袭,南军先锋九千人就这么死了。潘忠率军来救援,过月漾桥,被伏击,潘忠、杨松被俘虏,两人不肯屈服,后来被杀。

耿炳文的部下张保投降燕军,并且把南军的守备情况告诉了朱棣。朱棣放张保回去,并且让他告诉耿炳文,北军将至。

耿炳文信以为真,于是转移大军渡河。但是在耿炳文的大军刚刚转移之时,燕军突然来了,南军措手不及,乱了阵脚。他们争相入城,但是太多的人拥堵,被践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

燕军采取了围城策略,城内还有耿炳文的士兵十万,防守,耿炳文是擅长的。耿炳文的士兵坚守不出。朱棣也知道耿炳文的实力,三天后,朱棣撤兵。

但是朱允炆听说了这种情况后,很担忧。黄子澄推荐李景隆为大将军,朱允炆采纳了。

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李景隆在靖难之役里,沦为朱棣的“背景板”。

关于耿炳文的结局,《明史》的说法,郑赐、陈瑛弹劾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于是耿炳文害怕之下,选择了自杀。

从顾诚先生的考证来看,耿炳文死于真定之战的可能性更大。

史料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顾诚明清史文集(全6册)》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