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不是樊哙,不是韩信,我也不可能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

这句话,是1953年毛主席和陈毅元帅途经淮海战场时,情急之下说出来的。

当时毛主席突然发火,让众人心中都有些忐忑不安。

那么,毛主席为何会这样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指挥有方

自认识粟裕以来,毛主席一直都非常欣赏这位优秀的将领。

粟裕的军事天分,放在所有的开国将领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而淮海战役,更是粟裕军旅生涯之中的高光时刻,毛主席每次提到粟裕指挥的这场胜仗,就赞不绝口。

1948年4月底,由于大战在即,粟裕匆忙的赶回了西柏坡。

毛主席一看到粟裕,顿时心情大好,他握着粟裕的手说道:“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

从解放战争以来,粟裕一直表现出色,苏中七捷的战绩早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

而这一次我们面临的情况,比以往的战役都要重要,一战便可以决定今后两党的格局。

党中央把指挥作战的重任,交到粟裕的手中,是对他极大的信任。

对于即将到来的战役,毛主席和中央拟定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即由粟裕出面,拉三个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跳入敌人的心脏,从而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打破敌人对于中原战场的封锁,给予敌人迎头痛击。

但作为一个敏锐的军事家,粟裕认为这个计划有不妥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

他向毛主席直白的指出,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兵力已经部署在中原地区,虽然中原战区压力大,但是,如果我们贸然把大部队再拉出来的话,万一敌人不按照我们的计划走。那么,非但不能够缓解中原地区的压力,反而会导致敌人对中原地区群起围攻。

其次,我们要进入敌人的核心地带,就得渡江南下。只是,我们南方兵力太弱,本身就缺乏援助,群众基础也远没有中原地区好。

因此,党中央拟定的计划,表面上看虽然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却有可能让我军落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粟裕认为,当下更好的决策,是我们直接准备在中原地区进行一场大战,且要打就要歼灭战,尽最大可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

这个论点,早在苏中作战的时候,粟裕就曾经向毛主席提出过。

我军当下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贸然前往敌人地盘,很有可能满盘皆输。

粟裕的这个建议,让毛主席豁然开朗。

作为中央领导,毛主席一直充分尊重前线指挥官的意见。

因此,毛主席想了一夜,决定立刻召开相关会议。讨论之后,众人一致同意了粟裕的想法。

于是,淮海战役的基本雏形就此打下,毛主席在粟裕提出的作战方略上,提出了自己的补充意见:“即在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照以上计划,粟裕先在1948年6月指挥了豫东战役,打开了局面。

随后,在9月开始正式做淮海战役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