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法官,你说得对,没必要置气。前几天,我的外孙外孙女来看我们了,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理不外乎人情,司法过程不只是实事求是的过程,更是理解与尊重、包容与治愈的过程。近日,临湘市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物权保护纠纷,两个家庭多年的心结打开了,陷入僵局的强制腾房案也顺利执结。

这事还得从2022年说起。

感情破裂,妻子起诉离婚

李华和陈勇(文章均为化名)经人介绍相识,婚后育有一子一女,现均已成年,在外读书。因两人都是残障人士,婚后李华经常居住在娘家。两个小孩主要由陈勇父母抚养照顾。两人在城区和乡下老家各建有一栋房屋,但均未办理房屋所有权相关手续。

因两人常年分居,夫妻感情已完全破裂,2022年4月,李华起诉离婚,请求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准许李华和陈勇离婚;陈勇向李华支付生活困难补助款等共计3万元;城区的房屋由李华使用,老家的房屋由陈勇使用。

拒不腾房,执行陷入僵局

判决生效后,陈勇拒不腾房,2023年6月,李华向临湘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我在这住了快20年了,老家的房子已经不能住人,你们要我们家搬到哪里去?”陈勇母亲明确表示拒绝腾房。

考虑到两家生活都很不容易,如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能解决两家实际困难,成为执行干警主要考虑的问题。

之后,执行干警多次来到李华父母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们考虑腾房后李华无法独自居住的实际情况,建议他们和陈勇协商,以支付租金来代替强制腾房,也可用来保障李华的部分医疗和生活费用。但李华父母要求陈勇支付房屋价款。

“我只能靠打零工赚钱,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想到父母小孩将无地方可去,陈勇很是无奈。

一连几个月,执行干警奔波于两家之间,从情理、法理等方面和两家做思想工作,但双方一直不肯让步,执行工作陷入僵局。

再次起诉,亲情入手解纷

“我们要求陈勇每月支付2000元房屋占用费直至搬离。”2024年2月,李华的法定代理人李华父亲再次来到临湘法院起诉。

拿到案卷材料后,承办法官走访调查,详细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两家积怨已久,不打开心结,矛盾难化解,极有可能引发上诉、信访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之后,承办法官时常到双方家中拉家常、聊近况,还邀请人民调解员,乡邻乡亲等一起劝说开导。

“这两年,陈勇还要供小孩读完大学,你们也知道他的难处,就当是为了两个外孙。”“你们现在年纪也大了,李华最后还是要靠两个外孙照顾。”

“李华现在每个月吃药花销也不小,如果他们同意你们继续居住在这里,给钱也是应当的。”

承办法官从关爱子女健康成长角度出发,耐心解释不和谐家庭关系给子女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劝说他们最重要的是要过好当下和今后的生活。

在多次耐心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陈勇向李华支付房屋占用费2.4万元,该房屋仅限陈勇母亲和两人的婚生子女长期居住,不得出租、转租。签订调解协议后,李华向临湘法院撤回了强制执行申请,持续两年的案子终于画上了句号。

近年来,临湘法院树牢“如我在诉”意识,充分发挥调解的基础性作用,把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朴实易懂、接地气的日常话语,把释法说理释到要害处、说到心坎上,获得当事人的理解和认同,切实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通讯员:孙百灵、姚美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