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四届“明德致和“海淀区家庭教育讲坛

演讲嘉宾:崔玉涛 著名儿科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在前面:

2024年5月1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妇女联合会主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承办的第四届“明德致和”海淀区家庭教育讲坛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著名儿科医生崔玉涛在会上做了题为《儿童生长发育之美》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讨论孩子生长发育这一主题,为什么说题目是《儿童生长发育之美》,因为人出生以后,外表的美很难改变,即使医美能改变的也很少,而且还可能更糟糕。后天发育对人的影响很大,我们说的气质好、身材好,都是后天发育的结果。

后天发育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家长平常可能更多想的是:孩子别生病、上学成绩好一点、吃好了、别饿着等等,平时家长问的问题普遍特别琐碎,特别眼前。但当我谈到远点的时候,家长通常说:不着急,还有那么长时间呢。可等出问题回来再找我的时候又说:哎呀!早听你的就好了。今天我把这个逻辑跟大家捋清楚,我们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长远,不能只看到眼前。

其实生长发育是两个词,一个是生长,一个是发育。生长是基础,发育是能力。我们要思考如何能奠定好基础,并提高能力。如果没有基础,能力提高起来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长

其实生长特别简单,就是我们能够用度量衡单位测量的东西。例如身高、体重、BMI体块指数等。儿童生长过程中,必然用到各种各样的数据,这就是生长曲线,包括体重、头围、身高/身长、匀称度等。

一、体重

我是儿科系毕业的,我上学时有一门课叫儿童保健学,老师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们这辈子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量体重,做得最不科学的事情就是永远量不准。

因为体重一直在变,不知道哪个时间比较准。我们特别容易得到体重数据,一般家里都有秤,可能还不止一个,大家经常会抱怨两个称两个数,早上晚上量得差这么多。体重为什么不准?体重的变化说明了我们哪一点在变?

体重是器官系统体液的综合重量。不准是因为体液在变,喝水、排泄等等。其实我们光用体重很难快速了解孩子的情况,应该用生长曲线连续地观察。现在小朋友到儿童保健科都会画曲线。

二、身高(长)

身长和身高,这两个词为什么不同?躺着量的叫身长,站着量的叫身高。躺着量和站着量我们成人会差3公分左右,孩子差2—3公分,因为站着脊柱有一个压缩,躺着就完全伸展了。

身长主要是人体的头、脊柱、下肢长度的总和。它们不特别准的时候,有个共同的东西是准的,就是身高比体重,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希望孩子长高,下肢越长人就越高。骨头怎么生长的?不见得所有人都知道。我们老说缺钙,钙确实是骨骼里很重要的成分,但是不是补钙就能进入到骨头里?现在影响因素是什么?

首先说,我们骨骼的生发中心,不在大腿骨的中间,而在两端。所以一个孩子不怕中间骨折,就怕两端骨折,生发中心一骨折长得就可能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把大腿骨上半部分截出来了,它是怎么长的?平时大家说的钙,在中间部分,往上是软骨区、软组织,软组织会逐渐因为钙的沉着,成熟变成了以高钙为主的骨细胞区。骨头是往两边长的,一层一层地往上长。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使骨骼两端快速增长?

我们要注意这几个要点。首先在生长区,大细胞就是含钙的,别的细胞含钙很少,小细胞是不含钙的。怎么让钙进去,是我们这么多年研究的重点。大家会说补钙,吃钙最大的表现就是大便干。钙不一定能进到骨骼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画了一个漫画,讲盖房子的过程,搬运工搬的砖是钙。整个楼的框架上,我们想要把砖一个一个码好,需要水泥,这个水泥是我们大家特别容易忽略的。谁把砖搬到楼下呢?是维生素D,将钙从肠道中吸收到血液里,它才有可能到工地。建筑工人是谁?答案是维生素K2,听起来有点新鲜,但却不陌生,它来自于绿叶菜。

孩子们现在生活好了,绿叶菜吃得越少了,这就是问题。过去为什么穷的时候人不见得矮呢?因为那时只有菜吃,钙是不少的,粮食里都有钙。但是现在青菜吃得越来越少,好不容易家长想到给孩子吃青菜了,却又做得又软又烂。我们现在工业化生产的辅食机将食物变熟变烂,多了一个熟就出问题了。孩子为什么不爱吃绿叶菜?我们可以把菜剁得很碎,但不要蒸得或煮得很烂;而现在总是给孩子吃蒸煮得很烂的菜,突然给孩子吃没有煮熟的,他接受不了味道了。

在骨骼生长中,营养均衡时很容易补钙。全民关注到要补维生素D,因为它可以把钙搬到血液里。但能不能进到骨头里,是靠维生素K2。维生素K2来自于最常见的绿叶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西兰花算绿叶菜吗?胡萝卜算吗?土豆算吗?都不算绿叶菜,但是家长们经常会理解错。因为现在家长接受了很多洋菜,这里面绿叶菜并不常见。那么,美国人不吃绿叶菜吗?他们的饮食结构和我们不同,他们以肉食为主,大量肉中可以摄入到足够的维生素K2。而我们中国的家长是,孩子别吃肉太多,太多会积食。所以,很多家长把我们的文化去掉了,又没学到人家的精髓,变成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状况。

三、头围

头围指头的最大围径,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孩子大了就关注少了,但还要说一下,因为现在孩子有些问题就是从头型来的。

四、匀称度

匀称度就是现在我们所有人都关注的BMI,BMI能不能代表人们的健康?BMI到底是什么?BMI是体重和身高的比值,它可用于肥胖和超重。但BMI只作为有效的筛查工具,而不是诊断工具。对儿童而言,BMI具有年龄和性别特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育

发育是我们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是机体质的变化,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发育不能用数量指标来衡量。

运动是发育中很重要的一点,骨骼和运动相关。我们知道,骨骼发育中,身长和肌肉是相关的,身长包含头、脊柱和下肢,我们要分别说一说,这些对运动功能的基础有帮助。肌肉发育的表现形式是大运动和精细运动。

一、头型异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的头型18个月就固定不变了。头型归结于你父母头18个月的养育计划,是相对比较短的时间。有孩子长到5岁了,头型不正,家长从外地来北京就医,说你帮帮我吧。但是孩子大了,已经没有办法了。孩子小时候,家长没有关注那么远,后面发现不对也来不及了。

大家说我有头发,头型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但是你的脸会告诉你的头部形状。头歪脸一定歪,你要右脸大一定是头左后鼓;你要是脸宽鼻子凹,一定是头瘪了;如果你的五官特别立体,一定是头前后长左右短,这是最好的。我们的脸上有眼睛、耳朵、鼻子,有上颌骨、下颌骨,还有牙。只要头不正,脸不正,脸上所有的地方都歪。很多人近视眼两只眼睛并不一致,因为用眼的时候两个眼睛不一样,不能盯在一个点上,一个眼睛会变得更差一些。

二、脊柱发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脊柱有4道弯,包括颈曲、胸区、腰曲和骶区。一定4道弯,要不你站不住。

这4个曲什么时候能形成?趴着抬头颈才能往前曲,坐好了胸才能往后曲,站腰才能往前曲,走骶才能往后曲。这4个曲的形成才使我们以后站得稳,以后运动不受损伤,因为两个S摞一块弹簧性很强,蹦跳性很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养育中会有什么问题?大家看这种情况少见吗?孩子在家里地垫跪着玩。这个是我一个朋友的孩子,父母不听劝,5岁时发现脊柱侧弯。人跪地上的时候脊柱一定是歪的,导致两边肌肉的厚度不一样。

孩子5岁了还在地垫玩。因为三年疫情期间,不能出去玩,地垫很好用,不容易坏又好擦,孩子还不容易受伤。我们小时候很少发生脊柱侧弯,因为地是凉的,好多住平房的地上都是土,孩子只能坐在小板凳玩,坐在桌子旁玩。我们要求1岁半的孩子能够坐在板凳上玩,可现在的孩子几乎做不到,就是地垫惹的祸。

我们很多时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该担忧的不担忧,不该担忧的却担忧。5岁的孩子纠正起来就很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买一个大格衣服穿上,随时看格正不正,这样纠正让他两边肌肉逐渐对称。

脊柱弯了不是脊柱性疾病,不是骨骼有问题,是两边肌肉变了。现在的大童和青少年,包括高中生到大学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脊柱侧弯现在发生率多少我不清楚,但是我听了一个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一位老师研究发现,现在中小学生至少30%的人明显脊柱侧弯,超过15度的弯曲。那言外之意,0-15度弯曲可能更多。脊柱弯了,那我们以后的好多运动项目能力都受影响。这提醒我们所有的家长要注意。

三、长骨发育

长骨发育,大家特别关注的就是骨龄。骨龄就是我们过去说的早长晚长的基础。骨龄和实际年龄有差别,10岁的孩子可能骨龄8岁,可能骨龄10岁,也可能骨龄12岁。骨龄检测的方式需要左手腕骨的X光片,我们不建议一年照两次片。但是我们可以考虑怎么让他骨骼变直、怎么让他运动增长,怎么让他在营养吸入的同时不缺钙,补充维生素D,吃足够的青菜或肉补充维生素K2。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逻辑。

四、牙齿的发育

出于爱美,我们现在对牙很关注。抛开牙本身,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上下颌骨,因为颌骨的发育是决定牙的基础。

现在见到太多的孩子,有所谓的天包地、地包天的问题。天包地百分比很高,因为我们早期给孩子加辅食的时候没有注意啃咬。

有人说他还没有牙或刚两颗牙,啃什么咬什么?有人说牙胶只能啃几分钟,因为没有味道没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在小龄中推广咬咬乐,就像安抚奶嘴一样,里面放上水果,一挤就有水出来,他还想吃,再挤再挤再挤。

大些的孩子多啃咬,于是乎出现了手指食物。可是我们现在99%的人对手指食物的理解都是错的。英文叫finger food,但我们翻译成了手指状的食物,finger like food。做的胡萝卜条、南瓜条,像手指的食物。finger food是不用餐具用手指抓吃的食物,不是像手指的食物。99%的家长都做错了,就会出现很多的惊险事情,孩子容易噎着呛着。

我们要注意,我们锻炼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啃咬咀嚼做得太少,所以口腔发育很容易出问题。练习啃咬要大于口腔直径。在座的诸位,你们想想,有几个孩子自己能啃苹果吃?再说,有几个孩子是自己拿着馒头自己啃?很多家长不是切成片就是切成丁。我们看似很爱孩子的行为,就给口腔发育留下了特别严重的问题。不锻炼,颌骨发育不好,口周肌肉发育不好,会影响他以后出牙排列问题。前后上下都不平,出来肯定不正。这块地方如果特别窄,牙齿出来,地方不够,就会长得歪七扭八。

在座的各位肯定有人整过牙,其中有个别人拔牙才能整齐,就是因为颌骨没发育好,牙齿太多放不下。就是小时候没有做好,不是大了以后你再追的问题。那个时候我们光关注牙多少颗了,没想到牙的基础是上下颌骨。乳牙时不觉得,因为乳牙小,等到出恒牙时就出问题了,歪七扭八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出现了。整牙现在很普遍,但整过的人都知道有多难受,一整就是好几年。所以我们对待孩子发育,要从近中远三个点来看待,而不仅仅局限在今天明天

五、龋齿的预防

怎么保护孩子不长龋齿?龋齿不叫虫吃牙,没有虫子。那是怎么形成的龋齿呢?所有人口腔里都有细菌,细菌本身不是有害的东西,但是口腔内存在糖,细菌可以败解糖产生酸。咱们都知道,甘蔗放时间长会更酸,酸有腐蚀牙齿的作用。因为我们口腔残存了糖,糖在口腔细菌腐败下产生酸,酸附在牙齿上导致了龋齿。

有人问,我们家孩子3岁还没有吃过糖啊?这就是我们逻辑上的一个错误,我们觉得糖就是蔗糖或衍生物,但忘了碳水。碳水来自于粮食、淀粉,淀粉是无数个脱糖连接成的长肽,就是糖。水果有糖,蔬菜里很多也有糖,所以我们离不开糖。因为你平常吃饭中有足够的糖了,不希望再给孩子额外加糖而已。

龋齿最容易出现在平时刷牙漱口达不到的地方。我们真正的口腔护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要吃完甜食、喝完奶就睡。再一个要注意咀嚼,咀嚼时候产生唾液,唾液就是一个口腔自洁过程。如果孩子咀嚼越弱,包括有个别女士为了瘦脸,专门不嚼全吃流食,其实也会生龋齿,因为你不嚼就很少产生唾液,唾液在口腔的自洁功能就会削弱。

2、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要注意漱口刷牙。很多家长问孩子不爱刷怎么办?是因为你们给孩子开始刷牙太晚。只要孩子出生,就可以用牙刷。我们介入得太晚,导致孩子口腔里突然有这个东西他不愿意;只能等到孩子长大明白了,他才可能去接受,每个孩子的时间可能不一样。

3、氟化物应用及窝沟封闭。孩子上幼儿园以前,龋齿可能就已经出现了。如果一个乳牙掉了,两边乳牙就会往中间并拢,恒牙出来就没有位置了。因为牙是互相支撑的,不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再就是烂到牙根可能恒牙也会有问题。所以我们才有一个医学的干预措施,定时的涂氟化物或窝沟封闭。

4、定期口腔检查及清洁。就是洗牙,还有定期的纠正。所有家长一到口腔科就明白了,治疗龋齿也是特别难受的过程,孩子每次都是鬼哭狼嚎的。甚至个别孩子,性格真的很刚烈,为了治牙还得全麻。我们家长没有看到那么远,就会带来后续的可能的问题。

六、大运动发育顺序

肌肉发育是从中心往外周发育的,最开始应该是趴着,现在我们总怕压迫心肺,不敢让孩子趴,其实心肺在胸廓中间,躺着趴着可以一样压。趴得晚整个运动就偏晚,有一天忽然觉得不对劲,就开始人为训练,扶着站、扶着走,这就出现了问题。就像你不会滑冰,有人带你滑你觉得可好了,但撒开手一步都滑不了,因为你的重心在人家手里呢。孩子如果在大人的帮助下运动,好像会干很多事情,其实一撒手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现在家长有互相比较的概念。有一个家长告诉我,他家孩子4个月就会爬了。我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但是4个月会爬的我还没见过。结果我一看,孩子一点都不会爬,是家长推着爬。可是他周围的朋友羡慕死了,因为他孩子会爬了。

我们一定要知道,在运动上我们属于不支持,不反对,只保护。大运动顺序是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精细运动是伸手、抓握、传递、拇指捏拿。做这些都是同时出现的,都跟趴和爬有直接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时间表,多大的孩子在此期间是正常的,超过这个期间或晚于这个期间都可能有问题。这个表在网上是免费的,大家可以画一下,怎么画呢?孩子多大了画一条竖线,看看孩子发育是什么情况。

平时我们更多见到的是,孩子总是被家长抱着,自己走的机会少,所以孩子长大了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骨盆前倾。有天我看到一个小朋友,7岁多,我说,你在你们班跑步倒数第一吧?他说,不,倒数第二。因为他的体型就决定了跑不快,前挺后撅。去年在小区看到一群孩子跳绳,有的孩子就跳不好,因为只要骨盆前倾弹跳功能就明显会落后,所以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小注意。

我们说运动,属于不支持,不反对,只保护。他可以做,我保护他不出问题,但是我不帮他,也不压制他。这个支持中除了人为以外,也有很多器具,家里的围栏是最糟糕的一个不该用的东西,因为孩子顺着就扒着站起来了。围栏是给家长的,绝对不是给孩子发育的。我们很多产品选择不好,对孩子发育是有一定影响的。

七、儿童视觉的发育

我是教育部综合防控儿童近视组的。孩子刚一出生,处于相对的先天性的远视状态,我们叫远视储备。所有人出生都是公平的,我们只能让视力消耗得慢点,并不能储备得多点。我们希望孩子的远视储备到12-13岁才消耗光,那时候到正视眼,以后得近视的机会就很少。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视力,还要更多地关注远视储备,这是他的潜力。我们要定期带孩子查眼睛,从出生6个月开始3个月一次,早发现早纠正会更好些。

近视的病因,有先天因素,父母近视,孩子近视的几率就很高。我们今天主要说后天因素。

1、不够健康的饮食方式。饮食一定要均衡,我们现在需要很多东西,叶黄素大家听说过吗?从哪里来?玉米、胡萝卜、南瓜、西兰花,这些都有,但为什么吃了不管用?因为蒸得太熟了,破坏了。刚才说菜要变得碎,但不要过熟,你把菜蒸成泥,好的东西全部破坏了。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吃得皮肤都黄了,怎么还缺,因为他只吃了颜色,真正的营养都没吃进去,这些维生素最怕高温。

2、长时间的近距离学习,看书、电脑、电视等。现在大家都不让孩子看电视、手机、paid,但是可以非常近地看绘本、弹钢琴,这就是问题。一定要知道,距离特别重要。

3、不良的用眼习惯:看书、做作业姿势不正确。要注意孩子的姿势,坐正了别歪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看上面的图。一定注意,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一寸(3厘米),笔杆与纸面的角度为40°~50°,跟桌子我们要有一拳的距离,眼睛与书要有一尺(33厘米)的距离。“一拳、一尺、一寸”就这么来的。

4、不良的用眼环境:灯光、环境采光不足。家里装修习惯有顶光,不习惯有侧光。其实孩子看书,弹琴,侧面应该有光。

5、户外活动时间不够。现在研究表明,少于2个小时对眼睛发育是有一定不利影响的,但2个小时、3个小时再多效果是一样的,所以不必要无限制延长户外时间。每天2小时户外运动预防近视很重要,孩子在学校未必能户外2小时,所以放学后要在外面多玩一会儿。我们理论很简单,照射视网膜可产生多巴胺,多巴胺可以抑制眼球的生长,使眼球的发展正常化。

“预防发生、正确诊断、合理矫正、延缓进展”是我们的口号,这样才能够做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童个人-社会和心理、行为能力

与家人的行为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还有语言、认知、个人-社会、行为和心理等等,这些都很复杂,但是今天我可能一句话就能概括,与家人的行为密切相关。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在个人-社会、心理和行为上,我们基本看到了孩子就看到了家长。现在太多家长怀疑孩子自闭症,找我来看。我会建议家长先去做心理咨询。举个例子,那天我看到了一个3岁半的女孩,她一坐下,家长就说,把腿并上,两手放下,身体坐直,别再扭了……我就问家长,你觉得孩子是机器是人,你尊重她吗?

想说一个观点,现在养育孩子不是以孩子为中心,是以各位家长为中心。我们跟家长聊的时候,家长经常说“我”觉得他怎么样,“我”觉得孩子挑食……为什么孩子挑食你不挑食,因为你从来不买你不爱吃的东西,全是自我为中心,这是现在家长的共性。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我们下一代。希望大家听了以后反省一下。

现在7-8岁以上的孩子我们都分着看,给孩子看十分钟,给家长看十分钟,发现根本不是一家人,妈妈爸爸理解的孩子和孩子理解的父母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的问题,父母总觉得自己水平高,唯一缺的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你的措施和实际不相符就会出现很多发育上的问题。

这是家长容易犯的十大错误行为:特殊待遇,孩子的待遇和一般家人不一样。包办代替,一般老人做得比较多。过分关注。大惊小怪,孩子没什么事家长就急得不得了,那孩子一遇到事的时候就很容易恐慌。轻易满足,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就满足。剥夺独立,家长对孩子的认知就是听不听话。生活懒散。害怕哭闹。祈求央告,父母做不成就求孩子。当面袒护,父母认知不同,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一个说孩子对,一个说不对,这种事情就特别糟糕。

生长发育中,我们不要以家长作为主体,而应该以儿童主体。父母参与亲子关系,我们讲有效参与。再就是均衡营养,适宜补充。科学养育是能力培养。回归自然,奠定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年我们消毒剂使用得太多了,造成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微生态失衡。我认为,家长不应该给孩子用任何形式的消毒剂,包括手口湿巾;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在进学校之前用免洗洗手液擦手。应该鼓励的一个习惯是洗手,而不是用化学物质。如果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进行细致地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