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体系中会出现各种精怪,而且精怪会出来伤人,会变化成很多形态的东西,甚至可以破坏庄稼,破坏人际关系等。那么,真有精怪吗?人们对于精怪的认识是不是一种文化心态的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精怪,人们对精怪的命名就暴露了这一点。精怪的概念源于人们的无知和迷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的文化心理在起作用。远古时期,人们会对自然界无法理解的现象表示好奇,甚至恐惧。他们会给不理解的自然现象命名,不但由此产生了神灵的命名,而且产生了精怪的命名。古语云“山精树怪”。山里面容易出现精怪,有野猪精,有狐狸精,有蛇精等等,有柳树怪,有桃树怪,也可以叫做柳树精、桃树精,叫法不一样,但指代的东西是一样的。人们看到山中野猪、狐狸等神出鬼没,就会认为它们有灵气,甚至本身就是精怪。于是,《西游记》中出现了猪刚鬣,出现了玉面狐狸精,出现了蛇精,或者叫做蛇怪也可以。到了山里,由于树木长期无人修剪,长得怪模怪样的,容易让人辨不清方向。于是,人们就认为那些树属于怪。无论是精还是怪,都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而不是本身就是精怪。或者说,精怪本身不存在,却被人们认为存在。

精怪在文化里面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神仙谱系里地位最低。传说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精怪,祝融头上有角,夸父能追上太阳,本身都是精怪,而人们却不认为他们有多么恐怖。甚至人们认为,有那么大能力的神必定不是凡人,起码不能和凡人长得一模一样。于是,在人们的想象之中,这些远古的大神们就成了精怪。到了后来,不但有了老鼠精、蝎子精,而且还有了镜子精、拂尘精、鞋精等,有了花妖树怪,有了石头怪,有了锅台怪等等。似乎精怪的命名比较泛化,成了泛神论的标志。人们不理解自然界神秘现象的时候,就要盲目崇拜,起了名字之后,似乎有了一些认识,可是,不管是神仙谱系还是精怪系统,都按照人间官位和人格高低排列,却不会超出人类的常规思维模式。

仙佛比圣贤高级,圣贤比一般人高级,一般人比精怪高级,精怪比鬼高级。如此排列,似乎有些道理,能让很多人接受,却并不是唯一的排列,也不一定那么合理。但是长期如此,就显示了文化的劣根性,也显示了“存在即合理”的道理。人们崇拜神佛,崇拜圣贤,却不崇拜精怪,只有一些功利心极强的人才会崇拜精怪,而且一定在民间。无论宫廷还是官府,都在崇拜仙佛、圣贤,而不会崇拜精怪。民间一些自称神灵附体的人一般都会崇拜精怪,有崇拜狐仙的,有崇拜黄大仙(黄鼠狼)的,有崇拜鼠大仙的,有崇拜蛇仙的,似乎和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很大的关系,但又分明借助崇拜之物收拢人心,趁机敛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怪本身上不了台面,只能在民间被接受。或者说,精怪的概念只能被老百姓接受,而不可能进入帝王或官员的崇拜系统。《西游记》中很多精怪都被孙悟空打死了,因为它们不是人类,更不是仙佛,没有后台,只能在外蛊惑人心,甚至通过附体让人生病,让人不由自主地死去。那么,这样的精怪当然会成为孙悟空的清除对象了。精怪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认识。就像《西游记》中柳树精、桃花精一样,并没有加害唐僧师徒的意思,就没有被孙悟空扫除干净。至于一些狐狸精、老鼠精之类的,只要没有后台,就会被孙悟空清除干净,而有后台的就不同了,会很快被后台人物拯救,也就不会出现被打死或者被困住的情形了。传说武则天墓前的石人石马成了精怪,夜里出来偷吃庄稼,被老百姓砸碎了脑袋。而狐狸精大多要变成美人,可以破坏人际关系。不管是九尾妖狐变化的苏妲己,还是玉面狐狸变化的美人都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被传统道德鄙弃。

具体到生活原型,精怪是民间蛊惑人的角色。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精怪本身就是蛊惑人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民间有蛊惑人的书生或农民出现,很可能会冲击统治阶级的地位,也很可能会让统治阶级惧惮。于是,统治阶级崇拜的仙佛圣贤要除掉精怪,就相当于主流意识形态除掉那些带“毛刺”的思想一样,官员也要除掉那些被命名为精怪的人物或者称为那些借助精怪附体的人物。借助精怪附体的人经常“蛊惑人心”,或许从做巫师给人治病的时候就开始收揽人心,逐渐聚拢人气,最终获得广泛支持,要反对当权者吧。抑或许,他们只是借助精怪附体的言论来号召人们,要人们跟从神灵指引,一起闹革命吧。不过,他们所谓的神灵不过是被统治阶级看不上的精怪,也就最终被剿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精怪的文化属性似乎可以看到民间与宫廷和官府的对立,看到民间神灵崇拜的可爱和无奈,也看到人们不屈的抗争与太多的龌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