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部分年轻人还在上学和上班之间选择上香时,另一部分年轻人已经开启了去博物馆“上香”的野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纷纷在社交媒体搜索“博物馆拜佛”本文图片来源抖音截图

如果说上一届网友还在研习在寺庙报身份证的精准上香方式,新一代的网友已经悟到了next level——把博物馆门票当成“香火钱”,为博物馆开辟出了N多“要啥有啥”新属性。

比如去博物馆“试戴”各种价值连城的珠宝,除了能沉浸式感受历史,四舍五入还参加了一个大型珠宝试戴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逛博物馆新思路:试戴珠宝

临近高考,国人的考魂也动了。不少人带娃去山东的青州博物馆瞻仰状元卷,就为沾沾喜气。据抖音博物馆生态数据报告,青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打卡量同比增长10倍以上。所谓馆不在深,会玩则灵。文物以形补形,就能“接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娃去山东的青州博物馆瞻仰状元卷,成为了新潮流

随着博物馆们不断整活,如今博物馆已经“卷”成了年轻人寄托身心、放空自己的生活后花园。大同、安阳、洛阳等历史名城,从北京上海出发几小时高铁直达,周末说走就走。年轻人爱上“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博物馆成了特种兵出游打卡的尽头。

不知不觉间,中国最有历史文化底蕴场馆和这个国家最年轻的人群形成了一组奇妙的CP,你侬我侬的热烈程度,完全忽略了年龄差。

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意外。推开博物馆的大门,就像开启了时光隧道:一个个博物馆就像一个个巨型故事分享会,既是文化的延展空间,又是光怪陆离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爱在社交媒体给博物馆文物开脑洞。来源抖音用户@长歌要努力吖和@尔玉吖

有人说,博物馆比心理咨询室有着更多的共鸣,展品比老板的饼更能给自己激励。

95后Melody刚刚在大厂升任部门负责人,每当觉得自己麻了,坚持不下去了的时候,就会去博物馆寻求动力,滋养能量。“博物馆展出的物品,很多都代表了每个时代最精湛的审美、工艺水平。比如我去看过德化白瓷展,真的不敢相信那么精巧的衣服、纸张摆件都是瓷做的。想到匠人都要熬着用一生去精进手艺,回去就能骗自己再搏一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博德化白瓷展品精美的工艺水平让年轻人叹为观止

北漂小许去年在四川逛三星堆的时候,看到大背头、宽肩、窄腰、翘臀……一身潮点的三星堆“猛男”,他还一度恍惚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的健身教练。如今,他的表情包库存离不开文物们的贡献,“以前看到一些比较奇特的文物还经常会感慨它怎么这么懂我,现在已经佛了,没办法,古人的精神状态就是领先我们几千年。”

年轻人和博物馆之间,时间从来都不是像长江水,君在那头,我在这头。而是像一个圈,在古人遥遥领先的精神状态下,根本分不清是谁在“演”谁。

在高度的精神共鸣之下,年轻人开始在博物馆“反向cosplay”。这是一种很新的打卡方式,毕竟,比文物更难忘的,往往是文物一旁的“老六”。就像网友在评论区投稿的蚌埠博物馆霸王虞姬cos照,果然年轻人逛博物馆时精神状态都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蚌埠博物馆,年轻人在“霸王别姬”主题雕塑旁边cosplay

“与文物合影的正确姿势”抖音话题词下,很多网友晒出在云冈石窟“与大佛击掌”的求好运打卡照,还有重生之我在三星堆“戴面具”的借位式合影照,主打一个“什么钱也不用花,但是又什么都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文物的错位合影照,成为新潮流

但是一旦有文物走红,对博物馆确实很重要。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沉思罗汉像,因“无语菩萨”表情包走红,假期也要被追加班,接待各地游客。抖音上“无语菩萨”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2亿,过去一年,带动陶瓷博物馆打卡数同比增长3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无语菩萨”,带火了博物馆

一份香火钱,就能许几百万的愿;而一张门票下,博物馆暂时隔绝了现代文明的侵扰,开启一场一万步打底的“Museum Walk”,每个年轻人都能逛出自己的博物馆style。至于你在这场walk中获得了什么,全凭自己安排。

对于这一届年轻人来说,博物馆绝对是个有太多玩法待挖掘的宝库。对于这届博物馆来说,未尝不是遇上了最有热情的年轻人。当他们把对博物馆的热情记录在抖音等平台,新奇的打卡方式又带动了更多人去发掘博物馆的宝藏。线下打卡,线上“云逛”,这种双向奔赴下,难怪博物馆成了年轻人打卡的尽头。

文物“出圈”的更多可能性,被网友用表情包、梗图和神曲打开了。

比如,山东博物馆的“亚醜钺”,在古代象征着王权,是极具威严的形象。山东省博为了吸引观众来看这个“丑东西”,在抖音上发了一首“文物版宝贝在干嘛”的神曲,一股儿土渣子味儿,让刚刚笑完河北博物馆的山东网友笑不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博物馆的“亚醜钺”显眼包,在互联网出圈了

以前人们评价一个博物馆,会看看它有哪些镇馆之宝,现在则会历数其中的镇馆“显眼包”。这些“显眼包”文物经过年轻人的演绎,给人以前所未有的亲近感。文物一旦变得鲜活,观众了解文物的主观意愿也会加强。一旦有什么热闹,就有抖音网友在评论区申请自己家乡的博物馆出战,文物界大联欢不仅在线下展厅里,也发生在线上网友的互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为各地的博物馆“请求出战”

科技化的今天,许多博物馆都有线上展馆,99.42%的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内容在抖音都能找到,于是,这一届年轻人的博物馆之旅也越来越丰富——线下打卡,线上“云逛”,相辅相成。

年轻人们可以尽情给博物馆们提出“贴心”建议。比如国家博物馆的抖音视频下,就有人开玩笑地建议国博网红“锤击说唱俑”应该放到天津博物馆镇场子,因为他比较符合天津气质——“嘛钱不钱的,听掰掰给你唱段rap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锤击说唱俑,成了国博网红

一大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入驻短视频平台的讲解,更是在专业性上引发了大家的“逛博”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先生,是主持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20年的大咖,却乐意在短视频平台,和年轻人聊天,给大家讲讲“一件青铜器,为何三次改名”、“三星堆是如何被正式发现的”等有趣话题,把大家都科普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在短视频收获了超高人气

南京大学的考古学教授张良仁,堪称抖音网友的“赛博导师”。杭州的18岁小伙儿Calvin,就是因为喜欢南京大学考古学张良仁教授在短视频平台的课程,想要报考南京大学考古学。五一期间他特地去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馆参观,他说“如果我考上了,我还要来一次,算是还愿。”

网友因为考古学教授张良仁,激发了对考古和博物馆的热情

一些线下导游和旅游界扛把子选手也把业务能力搬到了线上。@故宫小玉儿,每早9:10在北京故宫直播,有趣的话题引起了网友的各种互动。当谈到郎朗是钮钴禄氏的后人,网友们纷纷表示,“所以郎朗应该叫钮钴禄钮钴禄~”

还有从业二十多年的老导游@小黑诸鸣,在甘肃天水麻辣烫走红后,他领着506万人次直播“云游”麦积山石窟和天水市博物馆,挖掘天水美食背后的8000年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黑诸鸣带着网友“云游”天水

有人因为线上被知识种草,线下再去打卡,有人因为线下参观,又回到线上“云逛”;去一座博物馆反复打卡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说到底,年轻人以前不去博物馆,是觉得“冷冰冰”、“高攀不起”。当博物馆丰厚的历史底蕴与当代有趣的生活挂钩时,很难不被勾起兴趣。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去一些热门博物馆打卡很是需要一点儿手速和运气。

年轻人们去热门博物馆打卡,越来越难了

过去一年,光是抖音上的博物馆门票订单量,就同比增长了149%。很多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刷博物馆,和各位网友讨论攻略,研究抢票、预定,也从其他网友的视频中知道了新博物馆开张、某个新展品到达的消息。

通过社交媒体,年轻人们能够找到更多博物馆相关资讯

如此规模下,在网络上热门的博物馆打卡等话题中下,“国博楼梯为什么坐满了人”等未解之谜,也逐渐被揭开——博物馆的规模大到超出你的想象,特种兵的腿也是腿。逛国博、游故宫、爬长城,被评为年轻人心中的北京新铁人三项。

甚至,热心的网友们还会提示过来人,要特别注意自带干粮,逛国博要记得上厕所,“否则你要从石器时代走到清末”。临走了没想好买什么文创,还可以和网友从买哪个朝代的文创一直讨论到“康熙、雍正、乾隆这爷孙三代一起开直播卖货,谁会成为真正的带货之王?”

对于怕麻烦的年轻人来说,当吃喝拉撒交通也有人关心时,去陌生城市逛博物馆的门槛更是被降得无限低——要不要提前约票、附近怎么吃饭、有哪些必看展品和必买文创,这些信息在抖音搜索相关博物馆的用户评价,都能找到十分详细的攻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抖音搜索青州博物馆,能找到详细攻略

据5月17日发布的《2024抖音博物馆生态数据报告》,过去一年,抖音博物馆打卡数同比增长34%,带动博物馆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49%。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打卡量均增长10倍以上,安阳城市整体打卡量也水涨船高,实现同比增长20%。

此前,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馆员们编排的“甲骨文舞”因太魔性出圈,网友一边说着“我宁愿看不到这美”,一边口嫌体正直地纷纷去打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馆员们编排的“甲骨文舞”,因太魔性出圈

评论区里,安阳老乡列了一串景点和美食按头安利,安阳文旅官方账号也留言热情欢迎。看完博物馆,发完vlog,中国人出门最爱念叨一句“来都来了”,怎么也得再在城市里多逛逛不是。

安阳老乡,在抖音评论区热情安利家乡

Ending:

学习、体验、休闲、社交、打卡、文创……对于年轻人来说,被吸引走进博物馆的理由有很多,但真正留住年轻人的,终究是那一份历史积聚出的传统文化认同。

真正吸引年轻人的,是博物馆的历史积淀

很多人都是看了短视频只是想去亲眼见证一下,但当视频上的文物呈现在面前的时候,青铜器的厚重、玉器的温润、瓷器的精巧、书画的笔墨氤氲……一件件展品像是冲破了藏在心底的血脉封印,内心的震撼、钦佩、感慨油然而生。

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的不一定是冲动,但走出博物馆时却往往带着一份感动。很多博物馆都会在展览最后让你看到一副精心酝酿的结束语。

“敦,大也。煌,盛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生命因你而永恒。”

“让过去拥有未来。”

一条条结束语振聋发聩,忍不住让人回味刚过去的那一场仿佛跟随展品走过几千年或辉煌或衰败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物馆结束语,是人们走出博物馆前最后的一份感动

每一件展品,都是超越时间的存在。像一条纽带,连接遥远的过去和更远的未来。

“那些觉得过不去的坎,绕不过的弯,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维度,瞬间就比微尘还要小。每次逛完博物馆,都觉得我又悟了。”

作者/内德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