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中通道是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20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胡晓俊 吴素红李 丹 姚嘉莉 刘 琼)一桥飞架伶仃洋,天堑即将变通途。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通车在即。

5月18日,“新质生产力 链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宝安出发,走进深中通道项目现场,实地探访这座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活动由宝安区委宣传部、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承办。调研采访团成员包括知名经济学家、中央省市区媒体记者、自媒体“大V”等,是今年以来首个赴深中通道实地采访的深圳媒体采访团。

从深中通道入深门户区的宝安九围国际总部,到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再驱车前往中山市翠亨新区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调研采访团一日内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触摸大湾区强劲的发展脉动。

走进深中

看湾区谱新篇

位于宝安区航城街道的九围国际总部,是深中通道进入深圳端的重要门户区,也是此行首站。

站在九围国际总部综合服务中心二楼露台远眺,园区里碧树成荫,远处的铁岗水库碧波粼粼,西侧的凤凰山逶迤蜿蜒。据工作人员介绍,九围国际总部区是深圳市重点谋划的总部集聚区之一,也是深圳正在大力推动建设的临空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将最大化利用山水资源优势,打造成依山傍水、面向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机构的‘总部院子’。”工作人员向调研采访团一行详细介绍九围国际总部的发展规划。随着深中通道开通后带来的效应,这里也将成为深圳链接湾区、面向内外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

位于深圳宝安机场南侧,紧邻福永机场码头的东人工岛,是此行考察第二站。从二楼的观景台望去,远处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如长虹入海,气势恢宏。

“整个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通车后,深中两地车程将由2小时缩短为半小时。”中铁隧道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工程部副部长董宝虎告诉记者,深中通道主要由长6.8公里的特长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主跨1666米伶仃洋大桥、主跨580米中山大桥、长约13公里非通航孔桥,东、西人工岛及3处互通立交等关键构造物组成。

作为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未来经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东可往惠州、深圳龙岗区,西往中山、珠海,北往广州、东莞,南往深圳前海合作区、香港方向,充分发挥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

随后,调研采访团一行北上绕行虎门大桥,驱车2小时,从珠江口东岸的宝安,来到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采访。在现场不远处,中山大桥屹立在浩瀚的伶仃洋上,在水面上蜿蜒出优美弧线。工地现场更是一派繁忙景象。(下转A02版)

走进展厅,调研采访团近距离观察了应用国内首创单体船型结构全电力推进的海上架梁施工专用起重船、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等建设深中通道这项超级工程所使用的各项国际领先技术。各类“世界之最”的创新实例,让大家赞叹不已。

“链”接湾区

看产业协同再上新台阶

一座深中通道,让珠江两岸变成了大桥两端。深中通道,不仅是大湾区的核心枢纽工程,更是推动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加强产业协作、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用震撼都不足以形容我今天的感受。这是一个世界超一流水平的工程。”知名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全程参与调研后赞叹不已。在他看来,深中通道从经济上来讲,将带来五个效应,即区域均衡效应、空间结构效应、产业协同效应、同城效应,在以上四个效应共同影响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就产生了协同治理的效应。“通车后,宝安作为深中通道的深圳入口,将进一步带动珠江口两岸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升级,辐射湾区城市群。”

“24公里的跨海通道,让珠江口东西两岸实现了半小时生活圈,也拉近了深中两地的物理空间。它带给两岸城市的效益,绝对是1+1>2。”财经自媒体《刘晓博说财经》合伙人赵笑梅认为,宝安区要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国际总部企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深中通道开通后,将极大改变粤港澳大湾区东强西弱的产业格局。”在宝安区发改局综合规划科博士盘宇章看来,宝安优势在于先进制造业的聚集,深中通道的落成,将有助于宝安这一比较优势发挥作用。未来宝安区还将围绕总部经济聚集区,招引更多总部企业、链主企业,打造品牌力强、附加值高的服务性产业,城市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宝安出发,解码湾区,洞见未来。“新质生产力 链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将通过北上深三地“湾区研究院”大联合,携手头部智库、国内自媒体大V、财经人士、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等共同参与,从产业发展维度、文化传承维度、人文故事维度3个不同“链条”切入,展现深圳融通大湾区,链接世界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