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与俄罗斯在制裁和西方压力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已建起有效的务实合作机制;中俄拉近关系有其发展逻辑,而非地缘政治局势;领导人会晤是对战略协调以及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合作的折射。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咨询的专家们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联邦总统普京谈判的结果给出这样的评价。

浙江外国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鹏认为,此次中俄领导人会晤的主要地缘战略成果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深化政治互信。习近平和普京的会晤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双方再次确认了在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的承诺,这有助于加强彼此的战略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稳定。”

二是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法。中俄领导人再次重申了支持多边主义和国际法的立场。这表明两国愿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

三是推动双边务实合作。据媒体披露,中俄元首会晤期间,达成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涉及经贸、能源、科技等领域。这些合作协议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俄关系,在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因此,综合而言,此次会晤的主要成果体现了中俄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协调和合作,并向外界传递了两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决心。”

俄罗斯总统访华首日,两国领导人举行了非正式谈判。普京强调,俄罗斯为了国际公平愿意改善与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习近平则表示,愿与普京总统一同工作,为世界安全与稳定做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和现代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娜·列克休金娜教授在接受俄罗斯卫星社采访时指出,北京谈判给西方同时发出了若干信号。

她说:“甚至在制裁和西方对中俄压力不断升级情况下,两国已建起有效的务实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有效可行,其中,中俄超过90%的贸易以本币结算。尽管有制裁压力和其它限制,双方还是能够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这点让西方非常担心,因为他们无法阻碍两国拉近关系。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北京谈判期间宣布,对中国来说,俄罗斯已是第四大贸易伙伴。这是一个崭新的局面,因为长时间里,俄罗斯在清单中一直是第10或第11大伙伴国。

西方不得不承认,中国与俄罗斯不仅在政治和两国领导人私人关系上有着牢固的联系。而且,紧密的经贸、投资和工业合作也为其添砖加瓦。针对西方的另一个重要信号是,中俄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北京谈判第一天已多次宣布,双边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利益之上,而非一时之举。也就是说,两国拉近关系,并非源于目前的地缘政治局势,而是根据本国国内发展的逻辑来构建关系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点。”

专家王鹏还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与俄联邦总统普京召开的联合记者会上还向西方发出了另一个重要信号:中俄关系是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而非针对任何第三方的联盟或对抗性的联合。

王鹏说:“中方的表态向美国和欧洲国家传递了明确的信息,表明中俄关系在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并不会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通过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中方向美国和欧洲国家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俄关系是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而非针对任何第三方的联盟或对抗性的联合。”

《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体现出两国对安全和地区稳定的共同看法。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在军事领域的合作,扩大联合军演和战备规模。同时还满意地指出,基于高度战略互信,两国在防务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有效加强了地区和全球安全”。

中国和俄罗斯还对中短程导弹发射综合体转往亚太地区和欧洲表示关切,认为这是对本国安全的直接威胁。他们认识到,南海问题应由有关各方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坚决反对域外国家插手南海问题。

中国和俄罗斯还强调,美国印太战略与北约在亚太地区的非建设性路线同步行动,对地区和平与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两国领导人还表示,反对在亚太地区建立封闭式联盟和集团,特别是针对第三方的军事联盟。尤其关切的是,奥古斯(AUKUS)联盟对亚太地区各方面战略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