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护善洲林场的“铠甲勇士

施甸县善洲林场森林派出所有个传统,每来一个新人,都要种下一棵代表自己的树。他们觉得这棵树意义非凡,既是对守护5.6万亩善洲林场职责的传承,更是对杨善洲老书记为民造福情怀的赓续。

35年岁月轮转,从第一任所长杨绍红到现任所长杨康,几代民警见证了善洲林场荒山变绿林的奇迹。如今,这支林场森警守护队伍,也从开始的1个人变成了现在的10名民警辅警,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精神家园。

每次进林场都是一次精神洗礼

4月中旬的施甸,一场小雨过后,空气中略带丝丝凉意,记者一行乘车沿着盘山公路向善洲林场进发。看着道路两旁的莽莽林海,杨绍红思绪万千,早年间与杨善洲老书记上山植树造林、火塘边促膝交谈、林地里同甘共苦的画面,不断闪现在脑海中,历久而弥新。

1989年3月,正值大亮山林场(现更名为善洲林场)建场,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退休后带领林场职工如火如荼地开展植树造林。当时,林场周边村庄的农户多以放牧为主,很多刚种下的幼树被放牧人的牛羊践踏和啃食,造成大量栽种的幼树不能成活,急需专业的执法队伍到林场对农户放牧行为进行整治,维护林区治安秩序,杨绍红就是在那时成为一名林区警察的。

“当我第一次来到林场,看到杨善洲老书记带领群众,在这里艰苦奋斗、植树绿化荒山的场景,我就知道我属于这里,我要在这里守着这片山林。”杨绍红由衷地表示。

那时正值林场建设初期,水电路不通,住房只是用树枝和油毛毡搭建的棚子。杨绍红到林场后,每天坚持与杨善洲老书记一起种树,和同事一起到林区里巡逻,制止农户进入林场放牧,遇到不理解的群众,他都耐心劝解做工作。

在杨绍红的记忆里,杨善洲老书记没有官架子,不摆派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官”。一次去施甸县城的路上,他和几个林场工人一合计,大家凑钱请终日奔波劳累的老书记吃顿饭,一共才花20多元,但老书记坚决不同意,还是一起凑了钱吃饭。

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杨绍红心里总是放不下5.6万亩生态林,对他和同事来说,每一次进林场都是一次精神洗礼。

现任所长杨康是2018年来到派出所工作的,他是杨绍红一手带大的“徒弟”。杨康对师父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2018年7月的一天早上,杨绍红在林区值守时突发疾病,说话不利索,半边身体没有知觉,杨康急忙把师父送到县医院,后来才得知原来师父是突发脑梗。半个月后,杨绍红刚出院,就迅速回到派出所上班。

“考虑到师父的身体原因,单位要将师父调整岗位到县局大队工作,但是师父一再拒绝,师父觉得这儿就是他的家,他舍不得离开这一片树林、这一方群众。”杨康告诉记者。

沿着足迹接续奋斗护林成长

10多分钟后,车辆驶进了善洲林场。35年过去了,曾经的荒山变成了如今郁郁葱葱的山林,每天都有人来到这里,接受杨善洲老书记事迹的精神洗礼。

在杨善洲老书记的窝棚旁,有十几亩林地的果松是杨善洲老书记和杨绍红等人一起种下的,如今果松已经长大。看着当年栽种的树苗在他们的守护下长成参天大树,杨绍红感慨万千。

1989年林场初建时,由于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派出所没有配备专业车辆,民警巡逻与走访林场周边群众基本是靠步行。杨绍红克服困难,走遍林场的每个角落,与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经过杨绍红和同事的长期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林场放牧行为得到了有效制止,山上种植的幼树没有再被毁坏,林区治安变得井然有序。

2006年,盗伐林木的案件尤为突出,杨绍红和同事经常半夜起床办案、两三天连轴转,到林中蹲守,最终50余家炭窑点被捣毁,彻底禁绝了毁林烧炭行为。

年近60的杨绍红对亲手带出来的民警“徒弟”语重心长地说:“杨善洲精神要代代传承,守护这片林子的‘接力棒’终将传到你们手中。你们要记住没有杨善洲老书记就没有这片林子,杨善洲老书记造林是为了让林场周边的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

杨绍红说:“以前我们的工作很辛苦,可现在的民警也不容易,什么问题棘手就要重点治理什么问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要去面对。”

2023年6月,一名疑似盗猎的男子凌晨4时出现在林区派出所的夜间红外线摄像头里。男子只是一闪而过就被视频轮值的民警发现,民警连夜出发赶到现场,及时将该男子查获。

杨康沿着师父的足迹,把根扎在了善洲林场,上任3年就带着民警辅警开展林区巡护1246次,争取到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470余棵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救助野生动物26只,确保林场及周边地区未发生涉林刑事案件和火灾事故。

一群人带动更多人实现林区共治

现在派出所的民警辅警大多是80后,年轻、有干劲。每天,他们都要背负着近20斤重的警务装备包在林区徒步巡逻,巡林路近百公里。

安排在所里轮值的民警也不轻松,林场最高点及重要路段架设了76个视频监控和红外相机,需要对林区开展可视化管理。民警辅警要在派出所巡查摄像头拍摄的视频画面,有时候一坐就是6个小时。

由于警力少、范围广,要想管住林区,就要像杨善洲老书记一样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群年轻人与林区辐射周边的3个乡镇芭蕉林、雷打树、摆田村村委会,共同完善了警察、保安、治保联动的组织构架,并依托整合的林场防护力量实行网格化管理。

杨康说:“管林就是管人,人管住了,林子也就守住了。而这么大片林子,需要更多的单位和人员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合力。”一年又一年,善洲林场参与护林的群众越来越多,一支支队伍也建立了起来。

2021年至今,派出所党员民警辅警通过社区党支部发力,先后组建了“善洲生态义警”、林区护林队、森林防火巡逻队以及护林员、林区调解志愿者、巡逻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在林场周边的放牧人、退休干部、老党员、致富带头人被动员起来,成为林区11名“治安警长”,还有1137名群众加入协助林区派出所开展工作的队伍。

按照林区派出所的组织和分工,各类群防群治力量在开展生态资源保护、森林消防安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题宣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形成了森林守护的聚合力、战斗力。

3年来,善洲林场森林派出所采集“一标三实”基础信息5200余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2起、移交违法犯罪线索4条、排查整治风险隐患15处,开展入户宣传500余次,服务群众2500余人次,发放宣传单2.59万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1500余人,周边村组有效警情同比下降20%,电诈实现“零发案”,整个林区持续保持10年零火灾事故。

为民服务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站在善洲林场最高海拔处的瞭望塔,5.6万亩国家公益林场尽收眼底,林场里不但存活着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而且林场还是周边3个乡镇11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的水源地。

杨康说,老一辈人辛勤造林,我们这辈人就要把这笔宝贵的财富守护好。现在,善洲林场森林派出所提出了森林生态保护圈层化管理、系统化指挥、网格化防护理念,10名警力有8名下沉到4个警务室驻守,落实包片责任制,延伸管理触点。该所采取分级负责模式,场长、所长为一级,民警、林场职工为二级,辅警、生态护林员为三级,分别在善洲林场主入口、酒房乡坪子地和姚关镇大关箐入山口组建“哨卡”,全面严禁火种入山,降低火灾发生率。

针对施甸县“林中有村、村中有林”这一护林难点,善洲林场森林派出所主动协调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及时申报解决群众建沼气池等问题,在善洲林场周边建设沼气池和节能灶4000余个,让林区周边群众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最大程度避免村民因生产生活用火引发森林火灾事故。

除了例行开展巡逻防控、猎枪收缴、查缉堵卡、宣传排查外,派出所民警辅警每次进村组召开户长会、群众会议时,森林防火、林区安全是逢会必讲的主要议题。

妨害林区安全的因素减少了,林区安全系数就提升了。在良好警民协作关系基础上,民警长年累月的工作得到了周边村寨群众的支持,村民将自觉维护生态文明的措施写进林场周边村组村规民约。

护荒山变绿洲,从青丝到白发,再过一年,杨绍红就要退休了。回首过往,杨绍红感慨万分,“小树苗长高了,我也变老了,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这片树林,还有老书记为民服务的初心。”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派出所民警辅警跨越35年的守护,保障了林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为善洲林场生物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林区越来越绿,森林覆盖率达98.94%,活立木蓄积量达33万立方米,每年产出服务功能总价值约9.61亿元。林场有国家保护动物7种,水晶兰、金荞麦等国家保护植物13种,生物种群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步显现。

本报记者 孟维东

(云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