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智宇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出家后又还俗的奥赛金牌得主;还俗后就职于一家心理咨询师公司,目前已经结婚。他兜兜转转,还是做回了凡人,硬是把自己的天赋折腾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智宇在一期访谈中,说到了他的数学天赋问题。他说自己并不是数学天才,在高中4/5的时间都在刷奥数题,一共刷了3000多道奥数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柳智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并不认可自己是数学天才,认为自己的两块金牌,是通过努力刷题的得来的,只是自己数学天赋比一般人好一点罢了,并不是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学报曾经发表过一篇“30多年我国奥数金牌 174块,菲尔兹奖却0人,为何?”的文章,引起广泛热议,实际大家在想知道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是诺奖级的水平,只授予40周岁以前的人。大名鼎鼎的丘成桐在1982年就获得此奖,后面华裔陶哲轩也获得过此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获得菲尔兹奖的人中,有1/3的人来自数学奥赛金牌得主;然而我国有奥数金牌170多块,至今无一人有资格获得殊荣,这是为什么呢?

在柳智宇的访谈中,他给出了答案。就是我们的奥赛好成绩是刷题的结果,并没有筛选出真正的“数学天才”,他自己就是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熟悉的北大助理教授韦东奕,一直活跃在数学界,已经年过三十的他,至今在专业数学领域也没有多少成就,给予他成为数学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学生参加奥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只要进入国家队,基本可以保送清北等名校,所以家长愿意出钱训练孩子,达到上名校的目的。然而很多人毕业后都离开了数学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外选手参加奥赛,更多是兴趣使然;他们参加比赛,热爱是主要动力;很少参加集训的。可以选出真正的数学天才。说得粗俗一点,中外金牌得主,一个圈养一个是抛养的;走向社会后,竞争力肯定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智宇高中就读于武汉华师一附中,在2005与2006年先后获得了国际奥数循环赛与际奥数大赛满分金牌;后被保送到北大数学系就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大家对他满怀期望的时候;没有想到他北大毕业后去北京龙泉市出家了,去享受自认为的理想世界去了。

然而几年的僧侣生涯,让他感受到了,那个地方也有江湖,可能更为复杂,最后无法生存,在2022年春节附近还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末总结

30多年我国有奥数金牌 170多块,为何菲尔兹奖却是0人呢?答案很明显,我们的选手都是培训的出来“天才”,他们努力刷题是为了上名校,真正的数学爱好者很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础学科研究,需要绝对的天赋,努力在这里作用不大;做题再好在这里一文不值。理论探索,前面是无人区,没有路;需要天才去拓荒的。我国不出理学天才,与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好在现在在改变,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自己的理学大师产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