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电动化渗透率直逼44%,从过去一年的电动化增进速度来看,围绕着电机、电池建立起来的全新动力系统,以每个月1%的增长幅度,蚕食着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转型,更是产业结构的推翻重来。

2019年,中国车在强势的合资品牌面前,市场占有率跌至39.2%,在很多人看来,中国企业努力了很多年的汽车板块,仍然和外资品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少在消费层面,想要在价格、占有率上和外资品牌形成正面对峙的局面,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2023年,乘联会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突破到了50%,在终端消费市场层面已经超越了外资品牌,新的消费形态已经形成。

一方面,90后、95后消费群体开始入局,带着新的消费逻辑入局。

另一方面,电动化在产品端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电动化渗透率超过了44%,智能汽车也在向着2025年的80%渗透率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传统意义上以燃油车为核心架构建立起来的发展路线,在国内市场已经被推翻。

并且,从全球8000万量级的乘用车市场角度来看,2023年的新能源车销量已经达到了1500万量级,渗透率也已经超过了18%。

越来越多人需要电动化产品,因为从技术组成上来说,电动化产品,能够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感。

以传统的燃油车架构为例,一台排量1.6L的合资轿车,定价在10万元左右,日常使用油耗在7L左右,但在加入电机、电池之后,油耗能够有效控制在4L左右,且提供了一定里程的纯电使用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购置预算不变的情况下,混合动力车型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这种技术升级带来的颠覆,在10万以内的市场尤其明显,5万以内纯电动产品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80%,越来越多的人在购车时会选择 宏光 参数 图片 )MINI EV、熊猫MINI等产品。

以家为半径,10km的日常代步出勤,这种小尺寸、经济型电动化产品的受欢迎度极高。

另外,PHEV车型鲸吞了10万-20万级的传统燃油车市场,对于用户来说,此类产品既拥有传统燃油车的可靠、稳定、耐用、工具属性,还能够享受到纯电、智能、绿牌车的用车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一步来看,无论是EV还是PHEV,最大的推动者必然是中国品牌。

国内市场的新能源板块,中国品牌的占有率在80%左右,拥有绝对意义上的领跑优势,产品背后的中国产业链优势,更加强势。

动力电池板块,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两家企业的全球出货量已经在50%左右,成为了全球车企绕不开的核心角色,其中特斯拉、宝马、大众、丰田等全球企业,都是中国动力电池品牌的核心使用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动驾驶领域,华为、上汽、百度同样拥有着强势的领跑价值,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量产乘用车自动驾驶能力突出的选手。

仅仅是国内市场,中国品牌所带领的电动、智能、自动化,已经建立起来了深刻的优势,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发展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燃油车将会只剩下一个“耐用性”优势,其要想在市场中构建出来真正意义上的优势,则需要不断的进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来说,造出一台能够领跑产业板块的产品,本质上还是背后产业链之间的角逐,国内市场的宁德时代、华为入局,充当的就是燃油车板块中的博世、电装等角色。

这也意味着,想要在电动、智能化上做出成绩,外资品牌的压力比想象中的要更大。

2023年,中国汽车出海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这不仅仅是中国制造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是电动、油车争夺的一个重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