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战德国大名鼎鼎的施里芬计划,实际上法国也有个类似的作战计划,叫做“17号作战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在快速摧毁德军,结束战争的同时,收复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谈到17号作战计划前,我们不得不先说说法国在一战前的战略部署。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对德国的敌视和惧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法国在1880年前后围绕德法边境线修建了漫长的防御工事。当时法国总参谋部的军事部署也是以防御为主,尽管也希望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但并未进行大规模进攻部署。哪怕是到了1890年,法国也继续围绕边境防线,构筑梯级防线,其主要目的也依旧是保持边境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8年是法国边境战略的转折点,这一年法国开始研究防御反击部署,直到1909年先后制定了“第11号作战计划”,“第12号作战计划”乃至“第15号作战计划”和“第16号作战计划”。这些作战计划本质上都是建立在防御反击上,每一个版本都是对上一个版图的修订和加强,主要目的还是防御德军进攻,并在反击阶段实现收复阿尔萨斯——洛林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克托·米歇尔将军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6号作战计划”中,法军名将维克托·米歇尔将军预判了德军会通过进攻比利时,达成从侧翼进攻法国的目的。因此他在“第16号作战计划”中强烈要求将防线向北延伸,覆盖法国和比利时边境地区。当时的法军高层并未意识到这一危机,从而否决了米歇尔的提议。随着法国名将霞飞在1911年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第16号作战计划”也得到了重新评估。霞飞依据该计划进行了修订改编,制定了“第17号作战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法军内部占主导位置的是进攻学派,而进攻学派又分成“歼灭战学派”和“前卫部队学派”。顾名思义,歼灭战学派就是在局部战场投入优势兵力和火力,对敌军实施致命打击,歼灭作战区域中的敌军有生力量。而前卫部队学派则是基于法军传统战术,将部队进行纵深部署,依靠对前卫部队和骑兵的灵活操作来引导战局走向,寻找战机给予敌军致命一击。与歼灭战学派主张的理论不同,前卫部队学派的理论相对来说容错率要高,但缺陷是极有可能在主力部队集结完毕前,就让敌军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瑟夫·霞飞

霞飞本人也是攻学派支持者,他在“第17号作战计划”中,将7个军的兵力部署在比利时边境,并计划构筑梯级防线。在霞飞的预判中,德军会做出三个选择,1是尊重比利时和卢森堡中立。2是进攻比利时和卢森堡,以进入法国凡尔登地区。3是德军会重点防御洛林,然后在比利时发动攻势。霞飞认为第三种可能性非常高,因为德军在边境地区的演习和防御调整表现出了这种意图。因此霞飞认为法军除了沿着比利时构筑防线,还需要在必要时进入比利时作战,如果比利时不同意向法国开放通行权,那么法军就必须迫使比利时妥协。霞飞甚至一度设想过加强北翼攻击集群,将荷兰也纳入到攻击目标中。但这样将战场扩的太大,超出了法军总参谋部的承受范围,因此通过荷兰展开军事行动的设想被放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看,这个思路是不是和施利芬计划很像?没错,它就是翻版施利芬计划,德国人也是因为考虑到承受能力和投入人力物力的问题,放弃了在荷兰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最终版施利芬计划是通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而后军队向南迂回包围法军在阿尔萨斯——洛林沿线部署的主力军。而“第17号作战计划”的目标也是通过比利时,对部署在阿尔萨斯——洛林的德军主力进行包围。双方的目的都是通过对对方主力进行包围歼灭,从而迫使对方退出战争,快速取得胜利。但“第17号作战计划”的迂回构想最终被放弃,法军总参谋部在经过仔细考量后,决定采用相对保守的战略部署,并允许霞飞在战时进行临场指挥,而非执着于单一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后在1911年到1913年,“17号作战计划”又经过了多次修改,最终在1914年战争前夕的最后一个修改草案中,预计法军将分成两个突击集群,位于右侧的法军集群被部署在孚日山脉和摩泽尔河之间,也就是阿尔萨斯——洛林到瑞士边境区域,部署2个集团军。分别是法军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总共包括10个军和4个骑兵师。左侧法军集群部署在凡尔登——梅斯一线,也就是比利时和卢森堡边境地区,部署3个集团军。包括法军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总共包括了9个军和5个骑兵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兵力配置上来说,法军在比利时的部署相对均衡,同时法军总参谋部还保留了6个预备师作为预备队,部署在梯级防线上,随时加强左侧或右侧集群,或在两个边境集群遭到失败时,巩固梯级防线,阻击德军。但说实话,仅保留6个师做预备队,兵力实在是太少了一些,假如边境部署的5个集团军都无法阻止德军,那么紧靠6个师的预备队,想在二线收拢溃军,挡住德军,实在是有些过于冒险。因此法军总参谋部后来又制定了动员计划,以期通过动员兵来填补梯级防线,必要时将动员兵送到一线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14年战争爆发第一时间,法军开始执行“第17号作战计划”,但法军作战部队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意外,首先由于情报混乱,前线各级指挥官在执行作战计划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和友军的联系,德军的动向,自己会不会被包围等等,因此各部队无法全力执行作战计划。法军在比利时和阿尔萨斯的攻势在一个月内便遭到了挫败,甚至陷入了被动局势,但由于法军各级指挥官的谨慎,加上霞飞及时命令部队后撤,使得法军跳出了包围圈,并将德军拖入了阵地战,反而使得德军施利芬计划也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