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一位网友关于公摊面积的抱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位网友在购买一套110平米的商品房时,惊讶地发现套内面积仅为80平米,剩余的30平米都是所谓的公摊面积

更让他感到不满的是,他不仅需要为这30平米的公摊面积支付房价,还要承担相应的物业费用,他很疑惑,既然自己没有享受到公摊面积上提供的任何服务,为何要为这笔“冤枉钱”买单?

事实上,不仅仅是这位网友,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对公摊面积制度表示不满,要求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公摊面积,这一在上世纪90年代由李嘉诚首创并带入国内的概念,如今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一大争议焦点。

公摊面积,顾名思义,是指楼房内的公共区域面积,包括楼道、电梯井、大厅等,这些区域虽然并非每户人家所拥有,但却是整幢楼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购房时,这些公共区域的建筑成本会按照一定比例分摊到每户购房家庭身上。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公摊面积不仅在实际居住中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增加了巨大的购房成本,且由于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不透明,也容易导致在购房时遭到不公平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是公摊面积的起源地,但也早已废除了这一制度,而在其他发达国家,买房也大多按照套内面积进行计算,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思考:为何我们仍要坚持使用公摊面积制度?

事实上,公摊面积制度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在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由于缺乏统一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公摊面积制度有助于确保楼房的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同时,通过公摊面积的计算,也能够更加合理地分摊建筑成本,保障购房者的利益。

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摊面积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在我国要求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公摊面积增加了购房者的买房成本

公摊面积是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分摊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这些部分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在实际购房过程中,购房者往往需要根据产证面积来支付房价,而产证面积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公摊面积,这意味着购房者不仅要为实际的居住空间支付费用,还要为那些并不直接属于自己的公共区域买单。

比如你房子产权证面积是120平米,但实际套内面积可能只有70多平米,这意味着他要承担40平米的公摊面积。如果这套房子的价格是2万每平,那么这40平米的公摊面积费用就是80来万,这全部都由你自己承担,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公摊面积的不透明问题

由于公摊面积的计算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开发商在设计和规划楼盘时往往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确定公摊面积的大小和范围,这就导致了公摊面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可能会故意增加公摊面积的比例,从而提高房价,而购房者往往很难对开发商的公摊面积计算进行核实,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购房者很难对购房成本进行准确的评估,也增加了购房的风险。

此外,公摊面积的不透明性还可能导致一些不公平的现象。由于公摊面积的计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楼盘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楼盘的公摊面积可能高达30%甚至更多,而有些楼盘则可能相对较低。这种差异使得购房者在选择楼盘时难以进行比较和选择,也容易导致一些不公平的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新华社在《公摊伤民,矛盾亟需待解》一文中也明确指出,公摊面积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这一问题亟待解决,这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完善,取消公摊面积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住建部之前也公布了《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将来房屋交易应以套内使用面积为准,更是为取消公摊面积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一规定不仅符合国际惯例,也体现了对购房者利益的尊重和保护,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取消公摊面积将成为大势所趋。

当然,取消公摊面积并不意味着房价就会立即降低,毕竟,房价的涨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地成本、建筑材料价格、市场需求等。但是,取消公摊面积至少可以让购房者在购房过程中更加明明白白地消费,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取消公摊面积制度。不久前,广东肇庆市宣布,在房屋销售时将按照套内面积计价,这是继重庆之后,第二个全面取消公摊面积的城市。肇庆市的这一做法,无疑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也预示着公摊面积制度可能迎来全面变革。

然而,当公摊面积制度面临变革时,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各地都取消了公摊面积,已经买房的人能否获得补偿?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的《合同法》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已经履行完毕的合同不会因为后续的法规变动而回溯性地影响原有的协议效力。这意味着,在取消公摊面积之前已经购房的购房者,无法因为新政策的实施而获得补偿

这一规定符合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即合同一旦成立并生效,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除非合同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法律另有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虽然已购房者无法获得补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新政策下没有任何获益。事实上,取消公摊面积后,已购房者在未来缴纳物业费、取暖费等费用时,将按照套内面积来计算,不再将公摊面积纳入计费范围。这将使得已购房者的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物业管理和取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公摊面积制度存在的问题。由于计算方法不够透明、容易引发纠纷,公摊面积制度往往成为购房者心中的痛点。因此,在取消公摊面积制度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购房者的权益。

比如,一方面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开发商在销售房屋时遵循公平、透明、合理的原则。对于开发商存在的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推动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化。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让购房者能够充分了解房屋的面积、价格、质量等信息,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购房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对于已经购房的人来说,虽然无法获得公摊面积的补偿,但当地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或补贴。例如,在物业费的收取上可以按照套内面积进行计算,不再将公摊面积纳入计费范围;在房屋维修基金的筹集和使用上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倾斜等。

总之,取消公摊面积制度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维护市场稳定和保障购房者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虽然《合同法》规定了已购房者无法获得补偿,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推动信息公开和透明化以及给予购房者其他优惠或补贴等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取消公摊面积制度只是房地产市场变革的一个方面,我们还需要在更多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