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地处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的岷县法院,有一个“当归”法庭。当地人讲,法庭尽管不大,却在预防涉药材产业纠纷、为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规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大作用”。当归交易城、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种植加工类合作社、药材种植的田间地头,都有法官的身影……

前不久,一面写有“司法确认优化营商环境,当归法庭彰显为民情怀”的锦旗送到了“当归法庭”的法官手中。

这是怎么一回事?据了解,卢某是一名中药材加工厂的女工,在分拣药材作业时不慎摔伤。事故发生后,卢某与雇主就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问题产生争议无法达成一致,导致卢某及亲属情绪激动,双方矛盾不断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庭工作人员在诉源治理矛盾纠纷排查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对接清水镇综治中心,共同介入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在法官的耐心沟通和专业指导下,双方最终就赔偿金额、支付时间等关键问题达成了一致,由雇主一次性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合计13万元,并当庭履行。

雇主还郑重承诺,将严格遵守劳动安全法规,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对场地的安全措施加以改进,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此次矛盾的及时化解,不仅为卢某带来了经济补偿和心理慰藉,也为其他劳动者提供了维权的参考案例。

“当归法庭”处理涉中药材案件既公正又高效。据介绍,这起纠纷从当事人申请到调解成功仅用了3个工作日时间,不但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将该案潜藏的安全生产风险化解于无形。

无独有偶,春耕时节,又有一件涉药材纠纷在这里上演。“法官,我被一位外地的老板骗了,说好过几天就给尾款到现在还没个影子,我现在也找不到他,可怎么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家住清水镇的药农一路小跑来到法庭后焦急地说道。法庭工作人员将他迎到调解室,泡上一杯清茶,一顿安抚后,让他慢慢说明情况。

原来,年前他将药材卖给一名陕西榆林的老板,支付了部分货款后便让他把当归拉走,但至今仍没有支付尾款。他今年租种了十多亩地,现在急需这笔钱购买当归种苗及农资,如果钱不到位直接影响今年的生产不说,且前期的投入也将血本无归。

考虑到当事人急需用钱,但只知道对方的姓名及联系方式,若坚持走诉讼程序,从起诉、立案、到审理、再到执行,将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况且被告又在外省,通过线下应诉、答辩也相当费时费力。

于是,“当归法庭”当即决定通过诉前调解的方式解决。工作人员立即指导双方当事人通过手机登录调解平台,并进行耐心地释法明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并当场履行完毕。至此,这一起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事人双方都向法官竖起了大拇指。

“当归法庭”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始终用心用情为“岷”服务,探索推行“诉源治理+集中审理”审判模式,为涉药材产业发展案件诉讼开辟“快车道”。截至目前已集中审理涉药材买卖、加工、运输、销售、财产损害赔偿类案件72件,诉前化解涉药材产业纠纷36件,开展大型普法宣传活动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服务咨询群众350余人次,以全方位司法服务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岷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司法力量。

签发: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