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彷徨之刃》未上映前,我便持谨慎看好的态度。

和导演、编剧、演员的水平无关,完全是因为它的题材。

这是一部主题是“以暴制暴”的电影。

内地不是没有这样的作品。如去年的《拯救嫌疑人》,影片中惠英红扮演的母亲一角为了复仇,便选择了私刑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仇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最终能让观众看到原因有二。

其一,影片对母亲以暴制暴的行径持批判态度,她的行为并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故事结局她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对她的惩罚。

其二,我认为也是较为关键的一点,故事发生在东南亚。

以上两个要素的加持下,观众最终得以在内地院线看到这部“以暴制暴”的电影

彷徨之刃》不同,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此,我特别担心它会被拍成什么模样。

《彷徨之刃》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在此之前,日本和韩国分别在2009年和2014年将其拍成了电影。

我向来认为,小说在影视改编后,就成了导演的作品,与原著再无瓜葛。对照着原著逐行审判的行为,是没道理的。 所以本文不谈原著,至多做横向比较,聊聊同为电影的中日韩三版《彷徨之刃》的异同。

先说结论。三版里,韩版最佳。人物最丰满,细节最完善。只看一部的话,推荐看韩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 版的结局是亮点,我们后面说。

至于刚刚上映的中国版《彷徨之刃》,我看完才清楚为什么一个发生在中国的以暴制暴的案子能拍成电影。

因为它分明就是一部“普法栏目片”。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有档小短剧节目,叫做《普法栏目剧》。节目以普及法制为宗旨,将真实的法律案例拍摄成通俗易懂的小短剧。与此同时,剧集还会将法律条款以字幕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配以严肃的口吻,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向观众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也传播了正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彷徨之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展现的是青少年犯罪的恶劣,普及的是青少年犯罪有关的法律。

它的人物是脸谱化的,它的叙事是充满说教的。

说白了,它压根就不像一部电影,而更像是放给未成年人看的教育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角色来举例。

影片中反派人物的塑造堪称反面教材中的典型,像是小学生写小说想出来的人物。

如罪犯小孩的父亲,自己儿子都强奸杀人了,来到警察局还要趾高气扬地想拿钱摆平。觉得不够味,还要再捎带侮辱一下刚刚经历丧女之痛的受害女孩父亲。多提一句,钱波老师演得是真好,是真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如修理厂的小工、老板,开门做生意的,就因为定位是坏人,就一句正常话说不了,出口就恨不得问候顾客一户口本。

还有影片中涉及到的那些坏小孩们,就更别提了。

总之一句话,影片中的坏人就是纯粹的坏人。坏到愣是把自己是坏人写到脸上。

很难想象,影视作品发展到今天,竟然还能看到如此初级的人物塑造。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物的脸谱化之余,影片 从头到尾的说教才是造成“普法栏目”观感的最直接来源。

主要体现在王景春扮演的警察身上。

他像是观察类综艺的嘉宾一样,冷不丁地就要站出来点评一下。

结尾义正严词如演讲般上价值,“养育孩子,养大容易,难的是教育。该如何避免,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这都不算什么。

最让人感到突兀的是,期间徒弟真心发问,坏小孩被逮捕后能判多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怎么回的?

“犯罪哪管大人孩子,都是坏人······”

“案子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总有人沉溺其中······”

就问你能判多久,你在这上什么价值呢。

“Yes or no?”“or”是吧?

除了以上两大较为明显的缺陷之外,影片在许多细节的地方也让人难以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为什么要给女孩尸体面部特写,是为了让观众知道遇害的是刚才的女孩吗?

可后来父亲来认尸,还没见到脸,先给了女孩手腕上的纹身特写,意在呈现父亲看到这个纹身就明白了一切。

那么此前给到女孩面部特写是否就让神秘感大失?让情绪散尽?

还有复仇的父亲,复仇的路上一直挎着一个包,追杀时累到气喘如牛也要挎着这个显然非常碍事的包。

我一直等着看里面究竟装着什么,会不会是影片的一个小高潮?可到最后,突然把包一甩,扔了?没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节方面的不到位,在《彷徨之刃》的诸多遗憾中只能算是“无伤大雅”。

影片有个最让我感到可惜的地方是结局的处理,与日版、韩版都迥然不同。

日版里父亲早先就拿出了子弹,并提前告诉了警察。他拎着没有子弹的枪顶着坏小孩的脑袋,是为了让坏小孩感受比得上死亡恐惧。他死了一了百了,那一瞬间的恐惧,可是会缠着他一辈子。

韩版的父亲也是选择了提前拿出子弹,父亲想到女儿,挣扎中也选择了放过凶手,最终奔向凶手,只是为一心求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有中国版《彷徨之刃》选择了开枪,枪里有子弹,且正中凶手的头。

从情感角度讲,这样似乎是最具“爽感”的戏剧处理。

但是。最矛盾的地方来了。

凶手最终只是受了皮外伤,那一枪,根本未造成实质伤害。

既然选择了如此大胆的处理,最后却来这么一手,很难猜测导演究竟是秉承着什么样的理念决定这样的拍法。

爽点刚冒头,又硬生让憋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从观感来说,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到这一处时的观影情绪,就像是被导演涮了一把。

作为中国版改编唯一应该是亮点的亮点,最终却是以如此泄气的方式呈现,实在让人费解。

一言以蔽之,中国版《彷徨之刃》还是沦为了平庸中的平庸,没有任何亮点,观影感受可能和放鞭炮差不多,扔钱听个响。哦,还能蹭个空调。

上文提及,三版中韩版最佳,作为对比你会发现,韩版完几乎善了中国版所有细节方面的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韩版里的坏小孩,不会那么脸谱化,也有“仗义”一面,看到陌生人腿肿了,会提醒应该去医院。

再如为老警察赋予“人味”,他对坏小孩的憎恶会通过一个支线案子来展现。

又如老警察追到父亲,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台词,只是举起枪而不开,观众就能够明白警察的内心挣扎,以及为之后他发短信告知父亲凶手的踪迹埋伏笔。

还有帮凶小孩为什么向女孩父亲传递消息,影片里明确告诉观众,是因为他想让同伴死,只有同伴死了才不会咬定他是共犯。对比之下,中国版里的帮凶小孩罗志诚就像是精神有问题的小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明是韩版在前,中国版在后。

可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中国版先拍出来的,韩国版在它的基础上做了完善。

得出这个结论,我倍感迷茫。

商务/阿乐(微信:pachongsw1)
进影迷交流群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