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内,江苏连云港和南京接连曝出两起“鬼秤”事件。

5月16日,有博主发布视频称,在连云港某海鲜市场遭遇商家短斤缺两。视频显示,在该博主讨要说法的过程中,反被市场管理方工作人员追逐并抢夺手机,要求其删除视频证据。无独有偶,5月18日,另一博主也发布了“同题作文”,记录了其在南京某农贸市场遭遇“鬼秤”的全过程。而该市场工作人员更为蛮横,当场夺走并摔毁了博主的手机。

视频发布后,连云港与南京两地市场监管部门均迅速作出回应。连云港方面先后两次发布公告,通报处理情况。涉事商户与市场工作人员被清退并处行政拘留,涉事市场被警告并罚款35万元;南京方面的通报则表示,视频中的事件发生于4月,目前已立案调查,涉事商户已被清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起“鬼秤”事件,打假博主赚足了流量,吃瓜群众看足了热闹,只有南京与连云港两地赔了面子。截至20日,连云港“鬼秤”视频在抖音平台获赞166.7万次,评论45.1万条;南京“鬼秤”视频则获赞29万次,评论5.8万条。

流量时代,如此数据可谓“泼天富贵”。在此,笔者建议两位博主应该找机会对连云港、南京两地的市场监管部门道一声感谢,毕竟若是没有他们的工作瑕疵,又何来如此“炸裂”的“节目效果”?

涉事的两家市场,“前科”想必是不少的。否则,打假博主们也不会专程上门“踢馆”。此前之所以没有东窗事发,商户们依然可以有恃无恐,不外乎是吃了亏、上了当的普通消费者声量不够。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普通消费者的牢骚和抱怨,往往会因为缺少“节目效果”而泛不起太大的水花。

而打假博主是懂“节目效果”的。作为自媒体内容创作者,打假博主所追求的其中一个目标还是“流量”二字。因此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呈现给大众的内容必定是最有“节目效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连云港市场抢手机狂奔还是南京市场当面砸手机,或许只是极端个案。在当下这个“眼见未必为实”的年代,我们也并不能百分百确定所看到的视频是否有所剪辑,拍摄者在拍摄过程是否刻意引导甚至挑衅以激化事态,从而获取更强的“节目效果”。

不过,无论如何,两地市场中的“鬼秤”是被抓了现行的。这种并不高明的欺客行为的存在,就足以证明两地市场监管部门的日常工作至少存在改进空间的。更进一步,短视频内容创作领域之所以会出现“打假”这样一条“细分赛道”,也恰恰是因为市场监管日常工作的长期不到位。

论迹不论心,对于营造健康的消费市场环境,打假博主的存在无疑是有正面意义的。相比普通消费,懂得制造“节目效果”的打假博主对于那些心术不正的商家以及与之沆瀣一气的市场管理方显然更具威慑力。然而,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杜绝商家欺客行为,也不能仅仅指望靠打假博主四处“行侠仗义”。手握公权力的市场监管部门更应率先有所作为,不能每次都只是事后救场。换言之,用切实行动压缩打假博主的“节目效果”,方才是市场监管工作落到了实处的体现。

网红博主“管杀”,市场监管部门“管埋”,乍一看似乎合理,但却绝非最优解。消费市场的活跃,相当程度上依托于健康的消费环境。而消费市场环境的营造,功夫在平时,需要监管部门久久为功。等到出现了“节目效果”才引起重视、亡羊补牢,只会让自己的工作也成为别人的“节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