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授勋仪式上,一排排将士全都穿着军装,站得齐齐整整,尤其男同志们更是剃须修面、精神抖擞,就等着那关键时刻的到来。

然而,就在这肃穆的氛围下,一道“不和谐”的身影却出现在了其中。

只见他不但年纪一大把,而且下巴处还留着长长的白胡须,快垂到胸口,这形象,完全不符合授勋仪式的仪容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现场那么多人,却没有一个人敢开口让他去剃须,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是蒋维平

胡子引发的“烦恼”

授勋仪式前几天,一向乐观的蒋维平突然间愁苦了起来,他时不时地摸着下巴的长胡子,紧皱眉头,走来走去。

过几天就是授勋仪式了,但是77岁的蒋维平却遇到了人生一大难题:剃胡子!

他不久前刚接到通知,在授勋那一天,为了让大家伙的形象更好,所有参加仪式的将士都要剃须修面。

蒋维平清楚记得,自己上一次剃胡子那是在1938年初春的一个夜晚。

那个时候,60岁的他正打算加入抗日救国的八路军,但他又担心年纪太大进不去,所以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一些,他特意把留了好多年的胡子给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想想,那会剃的时候也不觉得心疼,说剃就剃,而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他一想到要把这见证了无数个历史时刻的胡子剃去,他就觉得心里难受得不行。

愁苦了几个小时后,蒋维平突然眼睛一亮,心里冒出了个想法:凡事总有例外,我去申请看看行不行?

蒋维平一直都是个行动派,前脚刚想好,他后脚就直奔负责仪容仪表检查的干部那里,说了他的诉求。

他想着如果不同意,那实在不行的话就去剃,但在这之前总要争取一下不是?

而另一边,正在与其他将领商讨过几日的授勋仪式的毛主席,看到有人竟然提出这样的申请,不禁好奇不已,弹了弹手中的烟灰,笑着问是哪位同志要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来申请的干部一听,便知道有戏,于是直说是那位七十多岁的蒋维平,说完后,干部看着毛主席,手心捏了把汗。

“他啊?那就开个特例吧!”

毛主席像是想起了什么,一边笑着,一边和蔼地看着干部说道。

干部心里瞬间松了口气,而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蒋维平时,看到蒋维平那开心得像个老小孩的样子,他心里也高兴不已。

蒋维平在八路军里边,可以说是颇有名气,每次士兵们谈论起他,都觉得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力量,用毛主席的话来说,他就是一部行走的活教材!

毛主席为什么会对他如此另眼相看呢?这一切,都得从他参加清朝军队开始说起。

“兜兜转转”几十年

蒋维平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像极了古时“闯江湖”的大侠,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从清朝军队到北洋政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维平出生于1878年,河北省河间县人,他原本的名字不是叫这个,而是叫蒋顺发

父母都是务农,小的时候,由于家乡经常遇到灾荒,日子过得可以说是颠沛流离。

直到十岁以后,老天赏饭吃,家中才有了一些余粮,而蒋顺发也如愿以偿地去上了三年的学。

15岁时,灾荒再次降临,蒋顺发不得不停止学习,开始了他的“社会之路”。

那时的他一边给地主家里做长工,一边关注着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政府永无止境的剥削问题,他的心中对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感到气愤不已。

于是,在他父母给他娶了个妻子后没几个月,他就毫不犹豫的进入了清军,抱着一定要守住家国财产与土地的想法,他到了李鸿章的队伍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蒋顺发进入到队伍后,第一次体会到了现实与梦想的差距。

当时的清军口号很响,但是真的进去了以后却发现完全是两回事,失望之下,于是他便离开了。

但无奈的是,似乎是老天在跟他作对,他在逃出清军,转身就又遇上了袁世凯的北洋军。

于是他被抓进军队,成为了袁世凯手底下的一名小兵,没想到的是,这一呆,就呆到了1916年

在蒋顺发的心中,北洋军就跟李鸿章的清军没什么两样,都是一丘之貉。

在北洋军的这几年里,他不是没想过离开,但要么是没找到机会、要么是没有更好的去处,于是日子也就这样过着。

直到1916年初,蒋顺发无意间看到一个副官欺辱14岁少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便找了机会将这名副官揍了一顿,因此,他也得了个开除的处分。

表面上,他满脸懊恼,但内地里,他高兴坏了,这会终于可以离开了。

回到老家的蒋顺发,并没有就此闲下来。

此时已经快40岁的他,想着既然没有部队适合去,那么自己就学医吧,总归也是救死扶伤。

于是他开始到处搜寻了一些医书,诸如像西医的《西医手术指南》、以及中医的一些民间中药方,每当农活干完后,他就捧起书来看。

三年学习下来,竟然也学成了个赤脚医生。

一开始,蒋顺发刚刚学有所成的时候,便尝试着给家乡周边的人看看病。

等到五四运动时期,他听说救国救民运动开始后,他便成了“云游医生”,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第一个去的地方是北平,与学生一起参加五四斗争。

在斗争中,已经四十多岁的他,被学生身上浓浓的爱国之情震撼到了,他突然明白,现在已经有人站起来了。

那么,如果能够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相信国家就一定可以拯救过来。

于是,此后的几年里,他开始一边到农村宣传反帝反封建,一边在农村建立红十字会,专门救治当地没钱看病的穷苦人民。

1931年,一阵接一阵的抗日浪潮空前高涨,尤其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将全国人民的抗日之心都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时的蒋顺发尽管已经53岁,但他的心中仍旧燃烧着抗日的烈火,宣传的口号也从反帝反封建转移到抗日救国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他心中无比热切的想要到前线去,但奈何没有门路,于是也就一直跟着大部队,到处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宣传活动。

直到4年后,一次偶然的宣传活动中,他认识了共产党员李向前,一切才悄然发生了变化。

改头换面

1935年,蒋顺发在通州潞河中学参加一次抗日的宣传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与曾经怒杀7个日本兵的李向前一见如故,当他得知李向前是共产党时,他对共产党更是好奇不已。

对他来说,曾经加入的清军与北洋军快要消磨了他再次从军的想法,所以这些年他都是单打独斗,走的思想教育路线,对共产党,他了解得还真不多。

然而,在李向前讲解完共产党的思想后,蒋顺发突然觉得,他好像找到组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共产党的思想不就是他一直想要的吗?他想加入共产党!他一定要加入共产党!

可尴尬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诉说自己想要加入的想法,两人就又被迫分开了。

直到1938年的年初,兜兜转转的蒋顺发意外得知,八路军第四纵队朝着河北过来了,他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想着,上次没赶上李向前那班车,这次无论如何都要紧紧抓住。

索性也不睡觉了,直接起床召集了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60岁花甲老人要去从军了!

让他意外的是,家里人都没有反对,反而还很支持,表示让他不用担心家里人,并且家中的药材器械之类的都可以带着去,万一能用上呢?

蒋顺发看到妻女的支持后,瞬间红了眼眶,当即就表示,要改名,改为:蒋维平。

他决定用自己的晚年去为人民、为国土,尽最后的一份力量,去维护和平。

第二天,蒋维平在乡亲父老的送别下,踏上了抗战的路。

一天一夜后,他才抵达八路军包森支队驻地,然而,当他表明自己想要参战时,接待他的包支队长却犹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维平看到对面年轻人的反应,心里头嘀咕:没想到把胡子剃了,还是能看得出年龄啊!

他想了一圈后决定,如果对方不同意他就“死缠烂打”,总之,没有回去的道理!

于是他又对着面前的包支队长一顿慷慨激昂的爱国陈述,同时还坚决表明自己就是奔着共产党来的。

终于,最后在包支队长的申请下,蒋维平成为了八路军正式的一员,同时也是年纪最大的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党的安排下,他到了抗日救国会举办的医院任院长,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就为战士以及群众治疗疾病近千人。

只是,工作半年后,他就意识到,这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再次提出了申请:要去前线!

对“前线”的执着

起初,上级无论如何也不批准,原因无他,年纪真的太大了!

但蒋维平自己却满不在乎,反而越挫越勇,一次申请不成,那就申请第二次,他就不信铁杵不能磨成针!

终于,同年10月,他如愿以偿,被任命到王震旅长的手下,做七一九团军医,之后,他就跟随着部队穿插于山地之中。

由于山地里医药不便利,所以很多时候,部队里有个头疼脑热或者是轻伤,一般都用当地的土方子来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过程里,他无论是下山走访群众,还是深入山谷采药,每天早起晚睡,哪怕条件再艰苦,他也从未有过一丝后退的想法。

经过他在当地群众手里的收集、反复试验,获得了偏方三百多种,为之后的医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0年10月,部队转移战地的时候,战士们以及当地的群众都很舍不得他,就连《解放日报》都接连7天发了鸣谢稿。

之后的几年里,蒋维平响应党的号召,转向去开荒种地,六十多岁的老大爷精神依旧抖擞。

在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农场场长的时间里,他毫无“领导”的做派,依旧是年轻人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甚至,他比年轻人都要干得多。

在他看来,他是场长,是领导,就得走在群众的前面!

之后,他不仅被评为劳动模范,还曾被毛主席嘉奖!那么紧接着,他就退休养老了吗?答案是:并没有。

1947年,他再次回归了医院,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仍旧不是他想要的,那时候,党组织也是看他年纪比较大了,想要让他不要那么辛苦,所以给他安排了这个职位。

但蒋维平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再次提出了想去山区的想法,最终还是像上次一样,坚持了几次,又被拒绝了几次,最终,党组织同意了!

1948年,70岁的他到了张家口地区,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他继续没日没夜的研制秘方、偏方,为当地群众的一些疑难杂症带去了希望,他在张家口那些年,附近的群众对他无不称赞。

不仅如此,面对那些经济困难的群众,他也毫不吝啬的施予援手、战士遇到困难了,他也想尽办法帮助,在大家伙的眼里,蒋维平就是一个埋头做事话不多、还面冷内热的人。

很多人给他写信,有感谢信、也有医药方面的沟通交流信件,几乎每天都有一百多封。

面对这些信件,蒋维平也认认真真的每一封都会细细看了以后,逐一回复。

1949年,新中国成立,蒋维平看着国旗缓缓升起,他的内心无比的激动,他经历了清军、北洋军,最后到了共产党,终于迎来了希望,这么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1955年,他接到通知,组织上说要授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内心对授勋是不太在意的,因为最好的果实他已经收获了,而且他自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医生,跟授勋完全不搭边。

然而,当他听到自己被授予中校军衔时,他的内心还是狠狠地震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他最后是以什么方式去战斗,但在他的心里,他都是那个一直在一线抗战的战士,一如当年。

结语

回顾蒋维平的一生,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诠释的话,那就是:初心。

无论是加入清军还是北洋军,在多年磋磨的过程里,他不是没有机会往上升、不是没有机会当“大官”,但他明白,那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时刻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拯救家国、救助群众!

在回归家庭后,他也曾一度对军人产生抵触情绪,然而,这仍旧无法阻挡他要报国的初心,兜兜转转几十年,哪怕是一个人孤军奋战,他也要坚持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共产党的出现,让他找到了组织,哪怕已经60岁高龄,仍旧想要挺身而出再次冲到前线。

他不畏惧自己是否会身死魂消,他只关心家国什么时候能真的站起来、群众什么时候能脱离战乱之苦!

他的一生,历史在他的心中刻下座右铭,岁月在他的躯体上留下痕迹,而他,仍旧是他。

他是我们前行路上的明灯,是值得我们瞻仰学习的前辈,是家国的财富!而他所作的贡献将会永远被历史铭记,造福千万百姓,他就是一部行走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