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对于东汉中期的历史,为何人们了解甚少,其中原因大致有三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中期历史为何鲜为人知,原因大致有三。首先,缺少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来生动展现这段历史;其次,这段历史显得过于正经,缺乏戏剧性,难以引起大众兴趣;最后,在教科书中呈现这段历史的方式也较为特殊。

然而,更确切地说,并非我们对东汉中期历史一无所知,而是对于王侯将相等人物的历史了解较少。相比之下,像蔡伦、张仲景、班超等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故事,我们却并不陌生。

深入探究这个问题将会颇具趣味。

许多人在研读历史时,常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东汉这一历史时期,大家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故事和汉末三国时期的故事都颇为熟悉,但是却对刘秀到黄巾起义之间的历史了解甚少。

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而是普遍存在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这段历史缺乏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以汉末三国时期为例,大部分人之所以对其了解深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这部作品广为流传,导致人们对东汉末年的历史有较深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开国之时,刘秀扫荡天下的历史同样如此。在众多曲艺形式中,如评书、山东大鼓、渤海大鼓等,都有所谓的“东汉演义”,讲述的正是刘秀开国的传奇历史。再加上刘秀本人传奇经历,在网络时代也颇为知名,因此大家对这段历史也并不陌生。

然而,对于东汉中期,从刘秀到黄巾起义的这段历史,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一下,究竟存在哪些演义小说?甚至在现代,有关这段历史的电影和电视剧同样稀缺,而且少有家喻户晓的作品。

缺乏足够多的文艺作品,是东汉中期这段历史鲜为人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这段历史过于“正经”。

许多人在阅读历史时,最初接触的往往是历史故事。因此,大家更倾向于那些充满戏剧性、转折多端的历史故事。然而,东汉中期的大多数历史事件缺乏这种戏剧性,因此会让很多人觉得乏味。

事实上,东汉中期并非孤例,许多其他朝代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比如唐朝,由于早期历史较为戏剧化,相关的演义小说也较多,因此大家对其比较熟悉。然而,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多人则了解甚少。再比如北宋,开篇和结尾的历史大家同样熟知,但中间一百多年的历史,人们同样了解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都呈现相似情况。在开国和亡国两个阶段,历史故事层出不穷,因而为人所知。然而,在王朝中期,国家长期稳定,故事相对平淡,自然不太引人关注。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的教科书,在叙述这段历史时未涉及诸多帝王将相的故事。

事实上,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东汉的篇幅颇多,占据了约四分之一。但这其中,第一章主要讲述东汉的兴亡,却仅囊括了三个主要内容。首先是刘秀建立东汉,实现了光武中兴;其次是东汉中期皇帝寿命普遍较短,导致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权,但具体情况未加详述;最后是黄巾起义的提及。

在随后的第二章中,讲述了丝绸之路,但提及的人物主要集中在张骞、班超和甘英,而对东汉中期的皇帝几乎未提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第三章,是关于东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在这一章中,提到了六位重要人物,分别是蔡伦、张衡、张仲景、华佗、司马迁以及张道陵。这些人在东汉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比当时的东汉皇帝影响力更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章中,依然没有提及任何一位东汉皇帝。

至于最后的第四章,讲述了黄巾起义之后,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

因此,若单纯从教科书内容来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对于东汉中期的帝王将相依然一无所知,因为课本上并未提及!

这样看来,这段历史缺少文学作品、缺乏戏剧性,而且在教科书上也未曾涉及,若能广泛了解,才是异常之事!

那么,东汉中期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帝王将相的故事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中期历史揭开了一段引人注目的篇章。

刘秀巧妙地将天下统一于掌中后,他着手培养一位合适的皇储。在经过精心培养之后,刘秀与原配妻子阴历华所生的长子,刘庄,成为了备受期待的继承人。

终于,刘秀辞世,刘庄继承了皇位,被后人尊称为汉明帝。汉明帝在位期间长达十八年,秉持着父亲的政策,不仅延续了休养生息的方针,还着手大规模治理黄河。

经过刘秀和刘庄两代皇帝的精心治理,东汉国力逐渐恢复,近三十年来的修养和发展使得国家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汉明帝执政后期,东汉开始重新展开对北匈奴的战争,并向西域方向派遣使节,以重新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正是在这一时期,著名的班超开始担任使节,开展对西域的外交活动。

然而,不幸的是,汉明帝驾崩,他培养多年的长子刘炟继承了皇位,成为汉章帝。这一皇位更迭导致了汉朝对匈奴和西域的进攻计划被迫暂停。正是由于汉朝主力从西域撤回,引发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传奇。

随着汉章帝继续执政,他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然而,他发现国家思想上存在较大分歧,于是召开白虎观会议,以统一思想。这次会议的成果就是‘三纲六纪’思想,成为后来治国的重要准则。

汉明帝和汉章帝执政时期被称为‘明章之治’。在这段时间里,东汉国力逐渐恢复至巅峰。原本汉章帝统治后期,汉朝已有能力彻底击败北匈奴,并重新掌控西域。然而,由于汉章帝寿命短暂,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他儿子的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汉章帝英年早逝及其在位时期对皇后窦氏的信任,东汉外戚干政的局面被彻底打开。

在汉章帝十三年的统治后,他不幸离世。年仅十岁的刘肇被推上皇位,而汉章帝的皇后窦氏则以太后的身份开始监国。

接下来的四年,东汉进入了窦太后的时代。在此期间,东汉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在北方率军击溃了北匈奴,完成了勒石燕然的壮举。与此同时,班超基本上搞定了西域大部分国家,重建了西域都护府。

然而,四年之后,随着刘肇逐渐长大,年仅十四岁的他突然与宦官和士族大臣联合,发动政变,推翻了窦家的统治。窦家时代至此结束,刘肇掌权,东汉进入了汉和帝刘肇的时代。

在刘肇掌权后的十四年里,东汉迎来了极盛期,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作永元之隆。

然而,刘肇的健康状况不佳,英年早逝。此外,他的生育能力也存在问题,尽管有多个孩子,但夭折的情况频发。在临终之际,刘肇仅留下两个儿子,其中一个长期患病,另一个则刚刚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06年,刘肇驾崩后,他的皇后邓绥挺身而出,执掌朝政,东汉进入了邓绥时代。

在邓绥执政期间,她首先拥立了刘肇的小儿子刘隆为新皇帝,后世称汉殇帝。然而,这位年仅满百天就登基的婴儿仅统治了八个月便夭折了。

随后,邓绥并未立刘肇仅存的儿子为皇帝,反而从汉和帝的兄长家中过继了一个孩子,继而继承了皇位,即汉安帝刘祜。

在邓绥执政的十多年里,东汉陷入了一段天灾频发的时期。每年都有地震及其他大规模自然灾害爆发,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为了救济受灾百姓,邓绥不得不大规模开放原本属于国家的公田和皇家园林,分给受灾百姓。

这连续的天灾导致东汉国力急剧下降,同时国家丧失了大量公有土地。这一结果直接加速了东汉中期土地兼并的进程,为日后的黄巾起义埋下了伏笔。

为了应对灾害,邓绥开始大规模招募技术人才为官。在她执政期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张衡入朝为官,并发明了地动仪等一系列重要发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时期天灾频繁,边疆管理无力,导致曾被东汉压制的势力如匈奴、鲜卑、乌桓、西羌、高句丽等开始迅速崛起,对东汉边疆构成威胁。

邓绥执政十多年后,因病去世,汉安帝登基。然而,汉安帝政绩不显著,重用宦官,听信乳母,但同时也采取措施重压边疆势力,并恢复对西域的控制。

汉安帝仅独立统治四年便因病辞世。他的皇后阎氏把持朝政,绕过汉安帝的儿子,立汉安帝的堂弟刘懿为帝,后被称为‘东汉前少帝’。

刘懿即位后不久便夭折。随后,汉安帝仅剩的儿子刘保联合宦官发动政变,诛杀了阎氏党羽,并登基为汉顺帝。

汉顺帝时代持续二十年,他虽靠宦官上位,但上台后未依赖宦官,逐渐打压其势力,成为东汉中期的优秀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汉顺帝统治时期,他多次派兵征讨边疆势力,最终重新征服了鲜卑、匈奴、西羌等势力。同时,他改革了察举制度,扩宽了人才选拔渠道。在此期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教’。

然而,汉顺帝晚年犯了外戚干政的错误。他宠信皇后粱妠,导致粱妠成为梁太后并直接掌握朝政。

随着进入梁太后时代,她首先立了汉顺帝唯一的儿子刘炳为汉冲帝。然而,刘炳年幼,梁太后实际掌握了朝政。然而,汉冲帝仅在位四个月便夭折。

随后,梁太后选定了刘氏宗亲刘缵继位,即汉质帝。汉质帝年长八岁,对政务有所了解。然而,他对梁家势力的嚣张态度不满,甚至称梁太后的哥哥为‘跋扈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