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这两个指标总是让人摸不清头脑,到底谁才是血糖管理的关键?

努力控糖的小v:我觉得空腹血糖更重要吧,毕竟它反映的是基础血糖状态。

熬夜但养生的cc:以我多年的健康养生经验来看,空腹血糖是基础,得稳定;餐后血糖是挑战,得控制。两个都重要,不能偏废。

FF要加油:我站餐后血糖!毕竟咱们每天都得吃饭,餐后的血糖波动可是直接影响身体状态的。

讲到血糖,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血糖经”,今天小九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两个值的背后都代表什么,重要程度有多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空腹血糖vs餐后血糖,哪个更重要?

关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不少朋友都处于熟悉但了解不深的阶段,它们具体指什么呢?

空腹血糖,指在隔夜空腹状态下(至少8至12小时未进食,只可饮水)所测量的血糖水平,它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常用于诊断糖尿病。

受到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人的空腹血糖水平相对恒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标准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一般控制4.4-6.1mmol/L

餐后血糖是指人们在进食后一定时间(通常是餐后2小时)测量的血糖水平,通常小于7.8 mmol/L。如果餐后血糖值介于7.8~11.1 mmol/L,可能是糖尿病前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是糖尿病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指标

有研究指出,对于糖化血红蛋白为8.5%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整体血糖的贡献度各占比50%。

空腹血糖可以视为血糖水平的「基准线」,如果这一指标控制不好,餐后血糖也会随之上升,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

一般来说,医生通常会同时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并根据这两个指标来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这两个指标,更好实现血糖控制。

二、血糖检测有讲究,3个细节需注意

要想精准掌握自己的血糖状况,日常的血糖监测少不了。不过,这可不是随便一戳那么简单,正确的步骤至关重要,稍有差池,血糖值可能就会“跑偏”了。

1、选择适合的采血方法

遵循《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的建议,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和医生的指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采血方法

一般来说,最常用的自我血糖监测方法是指尖毛细血管采血,它的操作简便,可以在家中自行完成,并且疼痛感较轻,适用于日常监测。

采血前,建议先用温水洗手或将手浸泡在温水中,这样可以让手更温暖,便于采血。

采血时,避免挤压指尖,防止组织液混入血液样本,影响测量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关注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是身体的正常反应,不过,如果经常出现剧烈浮动,那么很有可能是血糖出现问题了。

建议大家定期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每次测量后,将血糖值、测量时间、进餐内容、运动量、药物使用情况等记录下来,可以更直观发现血糖问题。

3、选择正确监测时间

监测血糖通常有几个关键时间点,各位朋友要记牢了:

空腹血糖:通常在早晨醒来后,早餐前测量。

餐后血糖:在餐后1-2小时测量。

随机血糖:在任何感到不适或怀疑血糖水平异常时测量。

三、睡觉有4种表现,说明血糖悄悄在升高

血糖升高,我们很难直接感知,但身体会给出一些“隐秘的信号”来提醒。

如果睡觉前有以下这三个表现,那血糖水平可能已经偏高了。

·频繁口渴

血糖水平升高引起血浆渗透压变高,刺激下丘脑产生口渴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肤瘙痒

血糖偏高会让皮肤变得干燥,导致瘙痒的感觉明显。另外,血糖升高也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刺激皮肤,加剧瘙痒问题。

·感到饥饿

因为血糖不能被肠道完全吸收,只能存在于血液中,这时肠道会感到“饥饿”,需要通过进食来满足。如果按时三餐还总是饿,需要及时检查血糖是否正常。

控糖并不难,只要远离以上四种升糖大户,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定能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四、如何稳住血糖?送你三个小秘诀

想要稳住血糖,不让它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跟着小九一起,坚持做好这三步。

首先,少吃3类食物。一是南瓜,其GI值高达75,是高GI食物,大量进食会升高血糖,每天最佳摄入量为200克以下。二是枸杞,每100g枸杞含糖量约为19g,并不适宜吃太多。三是糯米,虽然它口感软糯,看似易嚼易消化,但它的升糖指数高达94!为了血糖着想,还是少吃为妙。

其次,多做运动能降糖《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仅投入6分钟的中等至高强度运动,便能有效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游泳、走路这几项运动。

另外,定期使用血糖监测仪检查血糖,以确保血糖水平不会过高或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