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威股份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现场,钛媒体APP摄

“光伏行业最乐观今年下半年变好,最悲观明年下半年变好。”面对投资者关于产业周期等问题,通威集团董事会主席刘汉元在5月20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如是判断。

2023年来,在阶段性产能过剩背景下,光伏产业链价格步入下行通道,目前多晶硅的成交均价已跌穿市场上所有硅料厂商的现金成本价,光伏企业大多已经面临亏损态势。

亏损当前,市场上落后的产能将会被淘汰,市场竞争格局将进一步重构,市场悲观情绪浓厚。对此,刘汉元坚定地说道:“如果以生猪行业类比,目前中国光伏所处的阶段相当于‘中国有6亿头猪的需求量,只有6000万头猪的产量’的时候。”其言外之意在于,长远来看,市场只是阶段性过剩。

“冲高就一定有回落,回落就有个夯实的过程,未来成长空间依旧广阔。”刘汉元表示。

产业链价格已跌穿行业厂商成本,但公司仍然具有充足信心

自去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大部分都已跌破成本价,整个光伏产业链已经到了比拼成本、技术、现金流等竞争力的阶段,成本高企和技术落后的产能将加速出清。

多晶硅为例,据硅业分会5月15日数据,n型棒状硅成交价格区间为4.10-4.5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30万元/吨,环比下降5.08%。p型致密料成交价格区间为3.40-3.9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73万元/吨,环比下降4.36%。n/p棒状硅价差为0.44万元/吨。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3.70-3.9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75万元/吨,环比下降6.25%。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通威是否会采取“停产检修”等方式减少市场供应?扩产的产能投放节奏会是怎样的?

对此,刘汉元回应称,“光伏行业具有10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当前所谓的过剩并不影响行业长期发展。但从阶段性来说,冲高一定会追来回落,回落一定有个夯实的过程,但只要行业空间与市场在,公司又在行业里面环环都处于领先,通威一定会在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当前,光伏产业链阶段性价格偏低,有一些企业可能到亏现金成本的程度,“通威也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合理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在通威股份自主研发的“永祥法”的加持下(第八代“永祥法”高纯晶硅产品纯度可达到99.9999999%以上),市场溢价率比较高,即便当前市场低谷时期,通威股份旗下的多晶硅产品在市场上溢价1000-3000元/吨。时间拉长来看,公司多晶硅产品也是长期比市场价平均高出1000-3000元/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具有比较优势。

通威副董事长严虎也表示:“通威会在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结构前提下,按时完成已规划的各个投资项目建设,甚至在技术突破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投资。当前公司的技术路线布局也已基本完整,后续竞争就是看谁的综合风险管控能力更强,谁的现金流能力更强。通威股份有信心成为行业最优秀的公司。”

光伏产业仅是阶段性调整,长期市场空间依旧可期

“光伏产业全世界都可以悲观,唯有中国不该悲观。”股东大会上,刘汉元铿锵有力地说道。

上述论点的论据在于我国光伏产业已然在全球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中国在光伏市场上占据了85%的全球市场份额,多晶硅环节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

据公司2023年年报数据,通威股份已形成45万吨高纯晶硅产能、95GW太阳能电池产能以及75GW组件产能;公司高纯晶硅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占率超过25%;电池出货量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7年全球第一,并成为行业首家电池出货量累计超过200GW的企业;组件方面,2023年公司出货量进入全球前五。

市场空间当前,叠加硅料等环节迎来“豆腐价”,进一步刺激着下游装机量激增。数据显示,2023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同比暴增148.1%。

同时,在上游价格快速跌落的背景下,光伏发电离“最便宜的新能源”又更近一步。

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2023年末高纯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平均售价较年初分别下降80%、58%、60%、45%,四季度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分别触及历史新低,组件价格进入“1元”时代。

“随着上游价格的大幅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明显低于煤炭发电。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等地区,煤炭发电现在的上网电价最低接近4毛钱/度,最高接近5毛/度,平均4.5毛/度,而这些地方就算光伏发电土地成本很高、光照条件不是很好,但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已经小于3毛钱,控制较好的可以在2.5毛/度电以内。”刘汉元表示。

基于光伏发电成本领先等优势,刘汉元预判:“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人类可以依赖的最环保、最经济、最普惠性的能源,我们研究光伏发电是可以占到70%左右的能源。”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张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