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特殊的电报

1937年9月上旬,身在延安的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林伯渠发来的电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伯渠告诉毛主席,陈独秀刚刚出狱,想要回延安,这才发电报问一下党中央的看法。

毛主席知道陈独秀此时一心抗日,非常欢迎他来延安,只是事关重大,陈独秀想回来,必须得答应3条件。

毛主席所提出的3个条件都非常简单,只是陈独秀在看到后,却选择了拒绝,最后到死也没有再回延安。

那么,毛主席究竟提出了怎样的3个条件?

陈独秀又为何不肯接受呢?

第5次出狱后

被关进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已经是第5次入狱了。

俗话说,凡事都是“一回生,二回熟”,在第5次被捕入狱时,陈独秀的心态非常从容不迫。据说他这次被捕后,在押往南京的路上,竟然毫无压力地蒙头大睡,等火车驶进了南京站台,他依然没有睡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陈独秀入狱时的那份从容不迫,并没有维持到他出狱的时候。

倒不是因为陈独秀在监狱遭遇了非人的待遇,恰好相反,监狱中的生活虽然比外界要艰苦一些,但是他与外界的来往并没有被切断。

很多人久仰他陈独秀的大名,经常跑去监狱中拜访他,甚至不少出版社的人追到监狱中,觉得他坐牢这段时间没什么要紧事做,不如把自传写出来,外面的人可都对他的身世经历非常感兴趣,这本自传一旦写完出版,必定能在全国大卖。

不过陈独秀对写自传并不感兴趣,最多只是写了两篇关于年幼和年少时的经历,毕竟他最忧心的事并不在这里。

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陈独秀在狱中读到了相关的报道,对此事十分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他因为战事,获得了提前释放,等他出狱后,转变态度,非常拥护国共合作,为此还特意找到八路军在南京的办事处,亲自向叶剑英等人,表示了自己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赞同。

与此同时,很多人在知道陈独秀重获自由后,都为他感到庆幸,希望他能虚心检讨自己的错位,重新振作起来,再次投身到革命之中。

陈独秀自己也是这么想,在出狱后,了解到的战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详细,他参与到抗日事业中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待到这一年8月份,陈独秀的挚友罗汉前来探望他,并在与他聊天时聊到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陈独秀再次大加赞赏了这项政策,而罗汉敏锐地察觉到隐藏在陈独秀话中的想法,知道他还想在党的领导下做一些工作。

作为挚友的罗汉,为了帮助陈独秀,就开始在南京、武汉、西安活动,为陈独秀牵线搭桥。罗汉通过李克农的帮助,与身为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代表的林伯渠见了一面,并转达了陈独秀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9月上旬,身在延安办公的毛主席便收到了来自林伯渠的电报。电报上,林伯渠向毛主席转达了陈独秀想要回到延安,再次投身革命的想法,由于这件事事关重大,林伯渠想要询问一下党中央的看法。

3个条件

而在这期间,蒋介石那边也没有闲着。

在陈独秀出狱后,蒋介石迅速向他伸来橄榄枝,想要邀请他担任国军政府劳动部部长,但是陈独秀根本不屑一顾。

不过蒋介石并没有因此罢休,派出傅斯年和胡适等人,给出10万元经费的条件,希望要劝说陈独秀再组建一个新党,或者投靠国军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陈独秀看来,蒋介石想要邀请他,只是想要用他装点门户、让他卖命。陈独秀从来都没有忘记,他的许多同志以及两个儿子都是被他害死的,他与蒋介石不共戴天。现在陈独秀不计较,只是因为当前外敌当前,国共需要合作,他这才不反对蒋介石罢了。

既然无法劝说陈独秀为他所用,蒋介石也没办法,但是他并未就此放弃,还不断地安排人与陈独秀交际,故意让外人觉得陈独秀与国军政府交往密切,迫使陈独秀就算不加入国军,也无法去往延安。

而毛主席一直都没有忘记陈独秀,更没有忘记陈独秀对他的影响,以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甚至在陈独秀刚刚出狱的时候,毛主席已经安排叶剑英与陈独秀谈话,希望陈独秀能考虑一下来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陈独秀主动通过林伯渠表达了想要延安的意愿,毛主席还不能立刻答复他,毕竟这件事关系重大,不只是陈独秀一个人的事,做决定时并需要多做考虑。延安这边也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于是毛主席便在延安就此事与几位领导人展开了讨论,然后给林伯渠发去电报回复,表示欢迎陈独秀回到延安,但是有3个条件需要陈独秀接受。

第一个条件是陈独秀必须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的理论和行动,公开声明与“托派”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其中是错误的。

第二个条件是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第三个条件则是在实际行动中,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罗汉从林伯渠那里收到了这3个条件,并向陈独秀进行了转达。

这3个条件并不难,而对于陈独秀来说,第二和第三个条件他可以接受,毕竟他自出狱后就一直关心着与抗日相关的事,想要投身革命,其中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想为抗日事业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第一个条件,陈独秀却无法接受。他可以接受第一个条件中,“公开声明与‘托派’脱离关系”这一点,但是绝不会“承认自己过去的加入是错误的”这一点。

用陈独秀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不知过从何来,奚有悔?”

因为这份执拗,最终陈独秀没能回到延安,也没能实现合作抗日的意愿。

晚年凄凉

不过,陈独秀虽然没有去成延安,与中共之间的联系却并未完全中断。

在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周总理朱蕴山从延安出来,探望陈独秀,并再次向陈独秀表达了延安方面的诚意,只要陈独秀能够承认错误,就可以与他们一起回到延安,继续投身革命。

但陈独秀凝望着周总理,回答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在中央我可靠的人只有你和润之了。可我年纪大了,也落后了。”最后没有答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陈独秀其实已经没有过去那般执拗了,脾气好了很多,但是依然保持着极强的自尊心,不愿低头。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没有放弃对陈独秀的拉拢,不断派心腹带上礼物来看望陈独秀。但陈独秀看穿了这些人不怀好意的意图,不管他们说什么,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警惕心,就算是胡宗南和戴笠亲自前来,最终也是无功而返。

在1938年8月,陈独秀这位早年叱咤风云的人物,带着几分失望与孤寂,离开了重庆,去到了相对闭塞落后的小县城江津,自此过上了深居简出,非常清贫的生活。

陈独秀与妻子潘兰珍唯一的生活来源,是陈独秀的稿费。只是这份稿费本就不算多,寄来的时间还经常不固定,他与妻子在江津的生活一度陷入困难,只能放下自尊心,接受北大同学会和亲友们的接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陈独秀这个人极有傲骨,十分清高,并不是所有的接济都会全盘收下。

那些与他平素毫无交集,只是听说了他的名气就找上门,想要与他结交的人,陈独秀拒绝接受他们的接济。

那些曾经是自己的学生,但后来成为了国军著名官僚的人,比如朱家骅和傅斯年,陈独秀也不肯接受他们的接济。就算这些人只是出于对他处境的同情,而不是带着政治目的来的,陈独秀也不会答应。

陈独秀还曾对他们说:“你们做你们的大官,发你们的大财,我不要你们的救济。”

他唯一能够接受的,只有他以往的学生对他的照顾。陈独秀在四川住了4年,生活一直都十分艰苦,而且经常是有病却得不到救治。

最后在贫病交加中,陈独秀病死在1942年的5月27日,享年64岁。直到5年后,他的三子陈松年才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遗体从四川迁回了安徽安庆的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独秀虽然从公众的视野中渐渐淡出,但是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他。在1942年5月收到陈独秀去世的消息时,毛主席在延安。得知消息后,毛主席沉默了很久,黯然神伤。

在此后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毛主席都很少再提起陈独秀的名字。直到1944年春天,抗战胜利在望,毛主席这才再次提起了他。

年轻时的毛主席毕竟与陈独秀有过一段非常亲密诚挚的交往,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共领导人中,毛主席对陈独秀的批评最多,但是对陈独秀的评价却也是最高的。后来,毛主席还曾提起陈独秀的功劳,认为他虽然犯了错,但是对传播马列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年陈独秀第5次出狱,拒绝接受3个条件,到死没能回到延安来工作,这让毛主席有些惋惜。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1953年2月南下视察,来到安徽安庆时,还向当地干部打听陈独秀家在安庆的什么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得知陈独秀家中还有一个儿子陈松年,生活过得有些困难后,毛主席还特意叮嘱当地政府多多照顾,足可见毛主席对陈独秀依然有着深深的思念之情。

从此以后,当地政府每个月都会给陈松年送去30元的补助,直到陈松年在1990年去世。

陈独秀是个对历史有功之人,只可惜性格决定命运,但至少他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