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1日

《湖北日报》刊发

《秭归法院九畹溪法庭一年办案232件,

调撤率超98%——

“小法庭”融入基层“大治理”》一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7日,九畹溪法庭在杨林桥镇杨林桥村开展巡回审判。(秭归法院供图)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秭归县人民法院九畹溪法庭,因 《离骚》而得名,守护着大山深处九畹溪、杨林桥两个乡镇4.8万余村民。

多年来,九畹溪法庭深耕诉源治理,深入推进三治融合、多元解纷等工作,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2023年,共办结案件232件,调撤率(调解和撤诉案件占总结案数比例)超过98%。

如此高的调撤率从何而来?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秭归,探寻九畹溪法庭实质解纷“密码”。

诉前解纷

少让当事人对簿公堂

“别着急,我们明天去找被告问问情况。”

5月9日晚,九畹溪法庭庭长洪凯接到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当事人曹某的电话,称对方当事人张某欠款5万元,还款2万元后便没了下文。

双方相识已久,张某借钱做生意,但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迟迟未能还款。

本是困难时期愿意搭把手的朋友,洪凯仔细分析二人前后聊天记录,认为两人关系并非不可调和,便组织双方调解。眼看矛盾即将消弭,此时又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5月10日一早,洪凯叫上在九畹溪法庭隔壁办公的杨林桥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专职调解员秦抗美一同前往。

来到杨林桥镇三渡河村,见到张某,洪凯关切地询问最近的生意情况。张某坦言经营状况并未好转,有一笔货款打算到账后还给曹某,但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件事已经上法院了,不好意思再请他宽限,只好躲着。”张某说。

“这想法要不得!”秦抗美接话说,越是有矛盾,越应该把真实情况说清楚。倘若被采取限制消费、财产拍卖等措施,张某的生活会受到更多负面影响。

秦抗美在杨林桥镇矛调中心工作数十年,附近村民几乎都认识他,对他十分尊重。见张某点头称是,洪凯拨通曹某的视频电话,双方约定5月31日前还款。

“法官,到时候他不兑现承诺怎么办?”曹某仍心存疑虑。

“你放心,我们会拟定调解协议,盖章确认。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若到期未履行,你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洪凯说。

解决完这桩纠纷,洪凯一行人又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三渡河村党总支书记林海侠介绍,近来有村民因土地承包问题产生嫌隙,按照秭归县矛盾纠纷“三两制”相关要求,村、镇两级正积极调解,希望将矛盾化解在诉前。

“要是法官能给大家讲讲土地承包经营相关法律知识,这类矛盾我们调解起来会更得心应手。”林海侠说。

村民间的纠纷,多涉及婚姻家事、合同纠纷等,以案说法是最适宜的普法方式。

在秭归,有一种乡亲们耳熟能详的艺术表演形式——杨林堂鼓。演奏时,大号、唢呐、大堂鼓、小堂鼓等乐器轮番上阵,热闹极了。每每听到堂鼓声响,村民都会聚集到一起,凝聚力极强。

九畹溪法庭将堂鼓文化与法治文化融合,创新打造“堂鼓法治夜校”,将典型案例编进堂鼓唱词中,边表演边普法。

“说好了,我们准备好案例、编好堂鼓唱词就来开讲!”对林海侠的期待,洪凯积极回应。

共情共鸣

解开“心结”,案结事了

5月10日下午,洪凯一行来到九畹溪镇九畹堂村,与一起赡养费纠纷案的当事人碰面。

原告陈某年过七旬,老伴去世后住进养老院。因赡养问题未达成一致,陈某起诉两个儿子,要求他们每月均摊养老院住宿费、医疗费等。

看起来合情合理的要求,何至于闹上法庭?洪凯敏锐地察觉到,其中或有隐情。带上村干部和镇人大代表两位“帮手”,大家一起到陈某小儿子家中了解情况。

“老人一直偏心,现在却要平分赡养费,公平吗?”得知法庭来意,小儿子夫妻俩十分委屈,哭诉父亲不仅将财产都留给哥哥,生活上也不曾给予温暖,因此不愿平等承担赡养费。

话匣子一打开,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足足说了一个多小时。洪凯耐心倾听,仔细记录,安抚好当事人情绪后,决定下次再来。

“一份诉状几百字,背后是一个家庭20多年的心结。”他说,需要与另几名当事人沟通、寻找知情人了解事情全貌后,再来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调解往往比一纸判决效果更好。

去年,九畹溪法庭办理了一起抚养费纠纷案。原告小明(化名)在父母离婚后随父亲一起生活,母亲支付抚养费至其成年,后续费用没有约定。2022年,小明考上大学,学费成了问题。

父亲希望小明起诉母亲,通过法院判决拿到上大学的费用。可小明知道,母亲的生活并不宽裕。两相为难之下,他递交了起诉状,又给承办法官发去短信,恳请判决自己败诉。

根据法律规定,父母为成年子女支付抚养费是基于亲情和道义,并非法定义务。本案中,小明父母离婚时未对子女18岁后的费用进行约定,“支付大学学费”这一诉讼请求很难得到法院支持。

案件简单,判决也容易,可法槌落下后,小明的学业该如何完成?又如何与父母相处?

经多番努力,九畹溪法庭与学校辅导员取得联系,帮助争取助学金。小明的父母也与法官沟通良久,最终决定通过助学贷款解决其学费问题,生活费则由父母共同承担,案件顺利结案。

“法官+”

扩大调解“朋友圈”

九畹溪镇是茶产业基地,当地创业名人龚万祥在此创办九畹丝绵茶厂,让村民入股农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九畹溪法庭主动作为,在茶厂设立法官工作室,联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共同为周边茶商与村民服务。

5月10日傍晚,夕阳西下,洪凯带着“任务”赶到九畹丝绵茶厂。

原来,该公司使用“丝融”“丝念”等“丝”字开头词组作为产品序列。不久前,公司发现“丝念”一词已被注册为商标,担心继续使用会构成侵权,便向九畹溪法庭咨询。

洪凯有些拿不准,向宜昌中院专业法官请教后得知,二者商品领域不同,且茶厂并未用其作为产品名称或宣传语,故不构成侵权。

将这一“定心丸”告知茶厂负责人后,他来到法官工作室查看诉求登记。

有村民使用除草剂时损坏了邻居的果树,双方发生争执;有村民未经许可在他人承包经营的土地上建猪圈,对方要求赔偿;还有村民将秸秆堆在道路中间,无法通行的村民请法官帮忙处理……

“不论大事小事,村民有矛盾愿意到这里来,说明大家知道遇事找法。这是信任我们,更是信任法治。”洪凯说,法官工作室永远对群众敞开大门。

去年4月,村民刘某雇村民文某采茶。文某前往茶园路上不慎摔伤,起诉刘某要求赔偿。

受案后,九畹溪法庭邀请企业和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共同参与调解。

文某认为,自己为刘某做工而受伤,对方应赔偿;刘某则认为,支付医药费已属尽责,不应承担额外赔偿。

法庭工作人员从法理层面分析,二人未签订劳务合同,且文某是不小心摔伤,自身有一定过错,只能要求刘某承担部分责任。

企业和人大代表从情理上劝说,刘某家庭条件一般,支付医疗费时并未推脱,邻里乡亲往后继续互帮互助,岂不更好?

最终,双方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顺利结案。

这样的特别办公点,九畹溪法庭设立了不止一个。在漂流景区,有巡回审判点;在生猪养殖、烟叶种植合作社,有共享法庭……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他们的脚步就跟进到哪里。2023年,九畹溪法庭平均案件审理天数为9.66天,实现高效与实效并重。

山水之间一杆秤,星看准、砣看人;秤得人间烟火事,平和四季满园春。

这是杨林堂鼓的一段唱词,也是九畹溪法庭的初心。

“我们将始终秉持能动司法理念,以‘如我在诉’的意识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努力争创‘枫桥式人民法庭’,守一方安宁、护一方和谐。”秭归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骆伟说。

来源丨湖北日报

采编丨何骏怡

校对 | 石志宏

审核 | 王俊杰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全市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

如“我”在诉——关爱特殊群体,传递司法温情